
体毛可防止被虫咬。
人类的体毛一度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东西,其实它们有着实际的功能。
人们已经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为何人类没有体毛这个问题:正如戴斯德蒙•莫里斯也在其1967年出版的著作的名字里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何智人会是《裸猿》。人类没有体毛这一特征被归结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智人曾在水下生存的假说、在求偶时利于向异性展示健康的肌肤。
然而,人们没怎么注意到的是,人类并非真的完全没有体毛。人类皮肤上每平方厘米的毛孔数与其他的类人猿相当。不同之处并不在于毛孔数目,而是从中长出来的体毛的粗细度。人类这些纤细的体毛其功能似乎与其同种的、体毛更粗的类人猿迥然相异(类人猿的体毛有以下功能:保暖、通过毛发的色彩发出信号或进行伪装)。那么,人类的体毛有何作用呢?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伊莎贝尔•迪恩和Siva•乔西在《生物学快报》上探讨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人类纤细的体毛是用以充当警报系统的。
之前,迪恩女士和乔西博士正在验证她们的观点:第一,人类纤细的体毛(在学术上称为毫毛和终毛)的作用是提醒人注意如臭虫等恶心的小爬虫(可能会咬人);第二,人类的体毛可能也能妨碍这些节肢动物活动,在它们咬人之前给人更多的反应时间。
进行这种实验的标准“实验室小白鼠”就是大学生,迪恩女士和乔西博士成功为其研究招募了29名热心的志愿者——19位男士及10位女士。每位志愿者的一只手臂上都有一块皮肤的毛发被剃掉,然后用笔做标记并在周围抹上凡士林(以将臭虫围在里面);另一只手臂上也取面积相同的皮肤作上标记、抹上凡士林,但此区域的毛发并没有被剃掉。
然后,该把臭虫取出来了。所使用的臭虫已有一个星期没有进食,因此它们都饥肠辘辘。当研究者将一只小虫放在志愿者的其中一块皮肤上时,研究者要求志愿者把脸转过去。然后,志愿者将用一个按钮计数器来记录他察觉到的小虫在皮肤上移动的次数。
有无体毛对实验结果影响非常大。当小虫在有毛发的皮肤上活动时,平均每四秒志愿者就有所察觉。而当小虫在剃掉毛发的皮肤上活动时,每隔10秒多志愿者才察觉到小虫。而且,当周围有毛发时,那些小虫似乎更难找到一个适合叮咬的部位。不过实际上志愿者都没有被小虫叮咬,因为一旦小虫伸出它们的口器准备叮咬,就会立刻被时刻警惕的正在观察实验的研究人员拿下来。与毛发被剃掉的皮肤相比,在有毛发的皮肤区域活动的小虫要多花五分之一的时间来尝试叮咬宿主。
在两种情况下,当小虫被放在有毛发的皮肤上时,男性(论毛孔密度及毫毛长度,男性比女性体毛更多)比女性更容易察觉到小虫。不过,在小虫被放在剃掉毛发的皮肤上时,男女性的反应并没有很大差异。研究的结论是,不论人类的体毛为何会变得纤细,它们还没有完全消失的一个原因是:人类的体毛能够提醒和保护人,不让对其不利的小虫注意到体毛下的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