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我国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找出了一种抑制慢性疼痛的PKCγ基因片段的新方法,并在大鼠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有望成为治疗手术创伤后患者带来慢性疼痛症、截肢后患者仍出现疼痛幻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课题研究组25日对外透露了这一基因治疗的实验成果。据了解,持续疼痛一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在医学界被喻为“不死的癌症”,困扰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比例的30%,在我国也有上亿患者。目前采用药物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均不理想。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我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
课题组成员邹望远博士介绍,他们先找准能导致慢性疼痛记忆的PKCγ基因,通过合成PKCγ基因的“小发夹RNA”片段,将此片段与容易导入神经细胞的慢病毒载体“重组”为重组慢病毒载体,再注射到大鼠蛛网膜下腔,通过载体上的“小发夹RNA”片段作用于大鼠脊髓的PKCγ基因。研究成果提示,通过此方法对大鼠脊髓的PKCγ基因有明显抑制疼痛的作用。
这一课题获得2008年、2009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一种针对PKCγ基因RNA干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应用”已于2010年12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1年欧洲基因治疗协会会刊《人类基因治疗杂志》22期上以及2010年12期的《基因医学杂志》上,成为引导开展慢性疼痛临床基因治疗的新方式,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世界小核酸技术研发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公司等,先后与课题组达成了相互合作并深入研究开展临床前期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意向和计划。
课题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郭曲练教授表示,该研究成果针对PKCγ基因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基因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如获得突破性进展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为下一步进行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慢性吗啡耐受的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