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美晚白垩世早期的哺乳动物
这篇论文报告了来自南美晚白垩世早期地层的第一批哺乳动物残骸,其中包括一种名为“dryolestoid”的高度衍生的动物的两个不完整的头骨和颌骨。这种动物是原始的、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处在进化树的干系(stem-lineage)上,由其衍生出了有袋动物和胎生动物。它们在中生代的南美尤为多样,虽然迄今为止人们只是通过牙齿知道它们。新发现的这种动物是一种小鼠大小的动物,长着大眼睛、长鼻子和长犬齿,与2002年的电影《冰河世纪》中的“剑齿鼠”很像。这种动物为了解南美史前一个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过的时期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20&issue=7371
封面故事: 正确认识“自闭症”
本期Nature关注“自闭症系列障碍” (ASD),试图在这一经常是有争议的领域去伪存真。所涉及的话题包括已确诊的自闭症发生率的神秘增加、围绕这种病症所出现的一些谣传、以及认为对某些领域的工作(被经常提到的是科学研究)来说自闭症会具有优势的观点。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22&issue=7371
缺血症中的血液供应
“细胞氧感应酶” PHD2利用氧来降解可诱发组织缺氧的因子1α。Takeda等人利用一个小鼠肢体缺血模型,将通过PHD2进行的氧感应与巨噬细胞表现型和动脉生成联系了起来。他们发现,“骨髓细胞特异性PHD2单倍体缺陷”在缺血后导致动脉生成状况改善,这是由于巨噬细胞中NFκB信号作用的过度激发以及一个M2-样修复表现型的促进作用。这表明,PHD2抑制对于有肢体或心脏缺血风险的患者也许能够促进侧枝血管生成。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35&issue=7371
控制行走的神经回路
行走是有腿动物的一个关键运动行为。虽然乍看起来它可能是一个简单任务,但却涉及在功能上有对抗作用的肌群的收缩,如伸肌和屈肌,它们与对方的作用正好相反。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对调控其中所涉及肌肉的神经回路知之甚少。Silvia Arber及其同事利用解剖工具将这些回路追溯到了控制对抗性肌肉激发的“运动前”(premotor)元素。他们发现,用一个“着地和离地”动作对相反的走动阶段所进行的调控是被“雕刻”在网络组织层面上的,根据神经系统的时机分离,并被突触输入进一步优化。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52&issue=7371
哺乳动物的瞳孔能感受光
哺乳动物虹膜因光照而收缩一直被认为需要将视网膜连接到大脑的神经回路。现在,King Yau及其同事报告了他们所观察到的令人吃惊的现象:对很多不同的哺乳动物来说,眼睛的瞳孔是具有内在光敏性的。从小鼠等夜行哺乳动物(但不是从灵长类)分离出的虹膜肌肉,在曝露于光时会通过一个基于黑素蛋白的信号通道的作用收缩,该信号通道与其视网膜上的信号通道部分重叠。以前,瞳孔反射被认为是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等低等脊椎动物的一个特有属性。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54&issue=7371
与DNA剪接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
在基因转录和另类pre-mRNA剪接之间,人们正在发现一些联系。例如,剪接体聚合物被认为出现在正被转录的新生RNA上,转录伸长的速度则被发现与剪接有关。Shukla等人发现,DNA结合蛋白CTCF能通过一个涉及“RNA 聚合酶 II”暂停的机制,来促使将具有弱的剪接点的外显子包括进来。因为结合到DNA上的CTCF受DNA甲基化的影响,所以这个发现提出一个可能性:发育过程中的DNA甲基化模式可能有助于另类剪接结果的出现。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5756&issue=7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