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在原有的关于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即课题组曾发现肾虚证与衰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等轴及免疫功能方面极相似,从而采用老年大鼠作为肾虚证模型,并引入生命科学“分子网络”这一符合系统生物学观点和中医理论特点的新认识,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轴(HPAT轴)研究肾虚证分子网络的规律和调节手段。研究首先采用电镜、流式细胞术、DNALadder等方法检测到肾虚大鼠(以老年大鼠为模型)T淋巴细胞过度凋亡,并发现唯有补肾药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下调促凋亡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caspase3和caspase8的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凋亡基因网络而降低肾虚证的过度T淋巴细胞凋亡。由于免疫系统和HPA轴的密切关系,课题组进一步借助自然衰老的老年大鼠模型(26月龄),并用中药淫羊藿总黄酮(EF)、补肾复方、活血复方分别进行干预,摘取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脾淋巴细胞,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研究肾虚证大鼠HPAT轴的基因表达以及中药干预后的基因表达差异谱。发现肾虚证HPAT轴的衰退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免疫系统三个方面受损最为明显,表现为神经递质、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基因低表达及免疫细胞促凋亡基因高表达而抗凋亡基因低表达,促增殖基因低表达而抗增殖基因高表达。在补肾、活血复方与EF干预的基因表达差异谱的比较中,其中以EF能广泛而有效地调控该分子网络,其分子网络效应和调控规律表现为:1、上调下丘脑多种神经递质受体的表达,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下行通路激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2、主要通过生长激素轴、性腺轴、淋巴细胞凋亡三个方面的网络机制发挥分子网络效应。3、在淋巴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网络机制中重塑凋亡相关及增殖相关的良性基因平衡。该研究利用老年大鼠模型和以药测证的研究方法,发现了肾虚证HPAT轴分子调控网络,并通过肾虚证HPAT轴分子调控网络谱,认识到证是由若干个重要的分子网络群所组成,由此提出证的新的概念:证是一种有机综合的功能态,由一个调控中心及其所属众多分子网络所构成,作为对外界反应与自我调节的基础。该项目首次将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分子网络概念引入证的研究,而不企图像以往以单一的指标或联系来反应证本质。并首次发现肾虚证的分子网络调控规律和提出中医“证”的新概念,对推动证本质研究、中医药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原文链接:https://dbpub.cnki.net/Grid2008/Dbpub/detail.aspx?filename=SNAD000001338964&dbname=SNAD&u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