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登载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用寿命只有两、三个星期的线虫进行了实验。以前曾有研究发现,改变线虫的一些基因会延长其寿命。现在科学家发现,只需改变基因发挥作用的环境,即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与基因接触的物质,来“打开”或“关闭”相应基因的功能,就可使线虫的寿命增加30%。更重要的是这种长寿现象被线虫遗传给了下一代,从基因环境被改变的线虫算起,其随后的3代子孙都出现类似的长寿现象。

线虫实验表明表观遗传学可控制寿命遗传
这是令人困惑的现象,因为如果基因本身发生有利于长寿的变化并将“长寿基因”传给下一代还容易理解,但这些线虫的基因并没有变,只是第一代线虫体内基因发挥作用的环境有所变化。研究人员说,父辈线虫如何“通知”下一代在体内形成这种有利于长寿的环境,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更多)

寿命
寿命是指生物体以出生为起点,经历发育、成长、成熟、老化和死亡的完整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寿命决定学说
自由基学说: 衰老过程中的退行性变化是自由基有害作用造成的。机体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作为中间产物的自由基可使细胞中的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衰老。
端粒学说:细胞每有丝分裂一次,就有一段端粒序列丢失,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细胞停止分裂,导致衰老与死亡。

10月13日,裸鼹鼠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从基因组、转录组水平上对裸鼹鼠奇特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诠释,有助于科学家们阐明裸鼹鼠保持长寿和抗癌的生理机理。
裸鼹鼠最吸引科学家的特性还是其长达30多年的寿命,远长于其只有4~5年寿命的近亲—大鼠和小鼠。
美国科学家日前通过对芽殖酵母和线虫的基因分析,鉴别出两种生物共有的25个负责调控寿命长短的基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3月13日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在这25个“长寿基因”中,至少15个在人的基因组内存在相似版本。这意味着,科学家有可能借此锁定人体内的基因目标,研究如何减缓人的衰老过程,治疗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
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一种长寿基因,不仅可以控制生命衰老过程,还能促进健康,使人类向“不老传说”迈进一步。
美国加州索尔克研究院科学家对蚯蚓进行实验后,首次发现了名为PHA-4的基因,该基因在延长寿命及阻碍老化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长寿基因”之所以能使生物长寿,可能是因为它们拥有抗癌能力。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着重研究了其中一种“长寿基因”DAF-2与肿瘤生长的关联。这种“长寿基因”是一种影响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基因变种,此前研究显示它可使实验动物的存活期大幅延长。而另一种致癌的变异基因会使实验动物体内生长肿瘤,并使其过早死去。
在9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说,一种sirtuin基因在两种模式动物——线虫和果蝇——中的过度表达并不会像之前报告的那样延长它们的寿命。
相反,作者认为,最初看到的寿命延长是潜伏在实验株背景下的不相关突变导致的结果。


基因组测序诠释裸鼹鼠长寿机理
美科学家发现25个“长寿基因”
长寿基因PHA 4 是控制衰老的“开关”
美发现机体“长寿基因”秘密在于抗癌
“长寿基因”或不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