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来研究中医中药?

2011-10-06 06:58 · Aries

把肠道菌群(测序),中药,和免疫组库(测序)三个方面联合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新的发现,对中医研究也格外有价值。

有关中医现代化,“留中医,改中药”是一个提法;“去中医,借中药”也是一种提法。中医现代化的路到底如何走?

中医中药何去何从?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有大量(几百种)共生菌群。主要分布在下消化道。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肠道的“布局”也很特别:上消化道的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应付食品中的可能的病原体;而下消化道的免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平衡肠道菌群,不使某个菌株占有绝对优势。

中药研究的一个难点就是不知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而且中药绝大多数都是口服,所以“中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影响肌体免疫功能”就是一个很合理的解释。Google“中药,肠道菌群”你会看到很多人注意到了中药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是问题是如何去衡量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又如何去观察通过菌群改变导致的肌体免疫系统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现代的高通量测序(测肠道菌群和免疫组库)的方法来做了。

把肠道菌群(测序),中药,和免疫组库(测序)三个方面联合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新的发现,对中医研究也格外有价值。

中医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它对“病”的定义和西医完全不同。西医靠结构上的检查和改变来给病做定义,所以我们学习西医一开始就是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等结构上的概念。而中医的阴阳虚实,五行变换等都是功能上的描述。

在西医,研究一个病,都是先从“表型”入手,找到一个具有相同表型的病人群体,然后利用各种先进的实验手段去分析“基因型”的相关性。比如研究糖尿病,血糖和尿糖增高就是一个定义该疾病的“标准”,于是病人群体就比较“homogeneous",  借助这个客观标准来研究病因。可是在中医,因为病人的分类多是靠功能(又常常是主观地)进行的,而且又缺乏衡量检测功能的客观标准,所以就构成了用“玄而又玄的理论来指导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果”的问题。对相信中医的人来说,那些理论还勉强能讲通,可是和那些整天跟结构打交道的西方科学家来说就很难沟通了。

让中医的说服力更强,就需要引入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如果中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那更先进的技术只能帮助中医,使更多的人理解它,使用它。外国人希望看到按照西方习惯(对照组)设计的实验,用西方的手段(量化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个“中医现代化”的过程?谁来出钱?谁来挑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