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奖之后

2011-09-29 14:20 · wind

9月23日屠呦呦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也证明了国际社会承认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同时中国科研背后的一些问题重新展现到了世人面前。

导读: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她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屠呦呦获奖,证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也让中国科研背后的一些问题重新展现到了世人面前。

拉斯克奖颁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肯定屠呦呦的工作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诺奖得主穆拉德:希望屠呦呦能最终获诺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斐里德•穆拉德9月28日在北京表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很不容易,她也有很好的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最终能否获诺奖,没有人能知道。一般来讲,获得拉斯克奖之中临床奖的,再获得诺奖的比例,不如基础医学奖得主高。

专访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你我的,”屠呦呦说,“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抗疟项目参与者称屠呦呦一人获奖不公平

• 广州老专家未能分享大奖

• 尘封的“523项目”

• 名利浮现,争议不断

• 一人获奖背后的声音

是重视个体,还是重视团队?

• 美国人颁奖,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这与国内的标准不一样。也许有其他人在屠呦呦的小组里做过实验,某种意义上他才是亲手做这件事情的人,但他是屠呦呦的手下,实验的想法是来自屠呦呦的。

• 一个是培育学术团体,一个是重视人才个体,这两者的方向显然不同。就事论事,似乎都有道理。屠呦呦能获得大奖,是一个团队努力多年、经过190次失败的结果,我国现在的科技评奖太多,其中有不少科技奖项是由团队完成的,却奖励某些个体,个体拿着这些奖项再去申报科研项目、学术头衔,最后成就了个人的“学术成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却“默默无闻”,后续科研动力严重缺乏。为此,扶持学术团队,就显得很重要。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在这一思路之下,已经出现重大科研团队培育计划。

•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议?因为523计划当时是个军事机密,有些机密文件许多人看不到,包括北京大学的饶毅教授。最近,饶毅说他看到军科院523的原始文件,证实屠呦呦确实是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第一人。

生物探索推荐:

熊丙奇:对屠呦呦获奖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别让“拉斯克奖”笑话我们的公平观

(视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