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下亩产926公斤的新奇迹

2011-09-21 07:06 · pobee

袁隆平攻克亩产926公斤 可多养活世界四五亿人。

杂交水稻亩产创新高

导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国家要想取得进步和发展,首要前提是必须让国民填饱肚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耕地能否养活庞大的人口?这曾经是一个考验十几亿人智慧的大难题,但很快被一个人成功破解,他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不光有能力养活自己,还将努力帮助其他国家驱赶饥饿这个“魔鬼”。他就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

亩产900多公斤 可多养活世界四五亿人

2011年9月,“Y两优2号”冲击亩产900公斤的成功,再次证明只要有好的品种、好的种植栽培方法和优质耕地,我国水稻仍有较大的增产空间和提升潜力。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袁隆平告诉记者,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适合种植,如果世界上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7500万公顷,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可增产粮食1.5亿吨,能多养活四五亿人口。他还幽默地称,也许十年左右时间,等我变成90岁时,中国超级稻就可以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了。

研究员李国祥称,亩产900公斤的突破不仅可以使中国的粮食保障更为稳固。同时,投入相同土地资源取得更大的亩产,意味着中国可以节约大量耕地,用以种植其它有着较大供需缺口的作物。水稻单产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土地资源节约空间的增大,更意味着更多水资源的节约。“水稻是高耗水的作物,水稻单产的提高,可以节约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处处长彭既明表示,验收的亩产达到926.6公斤,并不意味着这个品种就可以开始推广了。这个数字说明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获得重大突破。目前还不能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已经达标。按国家农业部的要求,需要连续两年、两个百亩片亩产达到900公斤,两个标准都符合,才能算达标。如果明年的验收亩产又过了900公斤,才表示完成了攻关任务。攻关程序结束后,才能推广。

杂交水稻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培育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叫做雄性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是核质互作型的,只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不含可育基因时如S(rr),雄性才不育。

1. 雄性不育系 S(rr)。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生活力,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的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2.保持系N(rr)。这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雄性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如果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会绝种。

3.恢复系 N(RR)。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更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

“超级水稻梦”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今天说起这个个梦,77岁的他依然是是那么激情满怀。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起了他的“超级水稻梦”。“现在,我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且应用在生产上;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

1964年,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的起始年,当时袁隆平从多种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

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培育成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将该杂交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

1970年,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试验表明广场矮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

1972年,在海南冬繁时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

1973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优势杂交稻组合。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同年,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2000年和2004年,由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11年,中国超级杂交稻种植获得重大突破由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首破900公斤,创下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亩产最高纪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