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9月13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微博再爆料,透露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此消息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

方舟子微博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6人实名举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举报信
9月11日,新语丝网站已挂出实名公开举报信《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而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举报信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列举石元春四宗罪
举报信还列出了石元春的“四宗罪”:“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把前人理论说成是自己的新理论,剽窃他人成果等”;“黄淮海平原盐碱消退是地下水自然下降的结果,而石利欲熏心,竟然不顾客观事实,贪天功为己有”;“石元春以权谋私巧取豪夺”;“石元春获奖另有内情”。
举报信列举对石元春道德学风的评论指出,石元春是“水分太多的虚假院士”,“会弄权术、会钻我们社会空子、弄虚作假的、永远喂不饱的、私欲太大的‘包工头’”。
对话举报人
祖康祺教授揭露:“石元春说:‘曲周试区连续自动测试分析,可以一分钟出14个数据,可以为黄淮海平原50个县服务也吃不饱。’其实1982年耗资105万从匈牙利引进的设备,至今15年连一个县、一个乡也未能服务。石只要个人能出名,不管国家损失。”
祖康祺曾任“七五”黄淮海攻关项目办公室主任,他说:“‘七五’黄淮海课题主持人辛德惠因病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单位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权力,夺取了课题主持人的身份,但石元春从未承担实施工作,从未到过攻关研究现场。”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也都举报过,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署名权,我曾起诉他到法院,别人也给中科院写过举报信。为什么现在才发这封信?是因为他还在忽悠人,前不久,有两个月了吧,他在电视台上出现,在忽悠“生物质”做能源,说什么利用太阳能养活7500亿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太忽悠了。(更多)
谢国旺称,受石元春委托并经律师事务所指派,他代表石元春发布声明。声明称,公开信“无任何事实依据,纯系捏造诽谤。”且经互联网和多个媒体转载,“已严重损害了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这份声明提出要求,要在这份声明发布后,田向荣、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相关侵权者须“立即停止侵权,并在一周内在互联网等媒体上消除影响,恢复委托人的名誉。委托人将保留诉诸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更多)
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昨日,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更多)
“举报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发布会昨日计划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召开,但是打算11时进行的发布会一直到记者发稿时还没有召开,且召开地点换了2次才最终确定。据负责招待媒体的王姓老师介绍,石元春并不会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来到现场的这些人都是自发组织前来为石元春证明的。
这中间有6位平均年龄超过66岁的老农自发为石元春喊冤,他们从1973年开始给记者讲了很多石元春和老乡们同吃同住,一起在盐碱地试验站的工作经历。77岁的赵文手写了5页情况说明,希望能给记者们读一读。老百姓是受益的,大面积的盐碱地所有的岩土疙瘩全部平掉了,老百姓是按照石元春老师的规划去施工的。(更多)
方舟子观点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恩怨在里头。但是这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举报是否属实。如果举报属实,管他举报人是什么动机?如果不属实,才需要追究出于什么动机诬告。”方舟子则称,大学校长、院士造假的他揭露过很多,“光是2009年我们新语丝网站就揭露过十个校长、副校长造假。我本人也自己调查、揭露过一些校长、院士造假。”
生物探索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