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外籍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的消息,在微博及多家论坛传得沸沸扬扬,引来众多网友围观。一位名为“丽娜华的Mom”的网友以李阳妻子的口吻发微博称,李阳对自己多次实施家暴,并在网上晒出了额头青肿以及耳部、腿部受伤的照片。
家庭暴力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人类暴力行为中的一种。科学研究发现,暴力行为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还与一种称为MAOA的基因有关。
什么是MAOA基因?
MAOA基因用于编码人体内一种叫做MAOA(单胺氧化酶A)的酶。这种酶存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肝、胃肠道和胎盘中,它用于分解脑中的几种神经递质。通过去除过量的神经递质,MAOA帮助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能够正常进行。由于科学家发现人和动物的攻击行为与MAOA基因变异有关,因此MAOA基因也称“暴力基因”、“斗士基因”或“战士基因”。
MAOA基因的发现
探寻“暴力基因”的历程开始于1990年。当时,一群饱受家庭暴力的荷兰女人组成了一个反家庭暴力联盟。其中一个人提出,那些男人那么暴力是不是与遗传有关,应该找出他们体内的“暴力基因”,让科学家切除他们的“暴力基因”,让他们变得安分守己一些;如果不能切除那些“暴力基因”,也应该标记出那些带有“暴力基因”的男人,为已婚且忍受家庭暴力的女人提供有利于离婚的证据,也可为那些未婚的女人选择配偶提供参考,让那些不够强悍的女人不要答应那些携带有“暴力基因”的男人求婚。
她们找到荷兰奈梅亨医科大学的遗传学家汉斯•布鲁诺,希望他能够帮助她们,对此进行研究。汉斯•布鲁诺同意了。
三年后,汉斯•布鲁诺研究得出:一种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MAOA基因可能与暴力行为有关。他将其命名为“暴力基因”。他还认为这种基因可以遗传。这个发现一经媒体报道,便成为当时的一条爆炸性新闻,“血统论”再次成为人们的议论话题,—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反暴力家族的小规模游行。
另外,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500名男孩和女孩的MAOA基因和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MAOA基因发生变异会增加男孩的暴力倾向,但对女孩不会产生影响。[详细报道:MAOA基因变异可导致暴力倾向增加]
MAOA基因真的是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者暴力倾向的人所特有的基因吗?
MAOA基因真的是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者暴力倾向的人所特有的基因吗? 对此科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两者有必然联系,一种认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直到2009年,还有研究人员持肯定的观点。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文•比弗发现,相对而言,携有MAOA-L基因的男孩子更喜欢加入犯罪团伙,在械斗中使用武器的比例也比不携带MAOA-L基因者高出四倍。他在发表的论文中宣称:“犯罪团伙文化可能应归罪于‘斗士基因’,携带这种基因的男孩可能是危险的,他们崇尚暴力,喜欢佩带武器。” [详细报道:揭开暴力基因——MAOA基因之谜]
多名研究人员反驳了比弗的观点,而最重要的证据也被发现:对白种人的一项抽样调查发现,有1/3的白种人携带MAOA-L基因,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与犯罪团伙毫无瓜葛,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具有暴力倾向。也就是说,MAOA-L基因并非“暴力基因”,它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当中。事实上,科学研究至今也没有发现基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明确的指向关系。尽管十年前科学家就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但基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生物学研究中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人类所拥有的遗传基因比原来想象的要少得多,要弄明白这些基因是怎样构成了亿万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及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这还是十分艰巨庞杂的任务。[详细报道:暴力基因——MAOA基因的真相]
MAOA基因最新观点
多项科学研究证实,人类的MAOA基因并非为了好斗而专门进化出来的,这种基因的携带者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变得更为好斗。布鲁诺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荷兰暴力频发家庭中的那些男人大多数是在害怕、沮丧或生气的情况下才变得攻击性十足的。近期的研究表明,携带MAOA-L基因的人的好斗表现,更像是在面对别人的不屑一顾时的一种过激反应而已。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好斗不是基因诱发的,而是外界环境诱发的。
美国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做一个游戏:让一个不认识的施钱者给志愿者一些钱,志愿者如果对自己所得不满意的话,可以花钱买点辣酱油灌到这个人的嘴里以示惩罚。结果,携带MAOA-L基因的志愿者倒的辣酱油总是多些。不过,研究人员分析其原因发现,施钱者给予MAOA-L携带者的钱也相对少一些,因为后者的略显沮丧的消极情绪会让施钱者对他们更加漠视因而少给钱。可见,MAOA-L基因携带者在特定环境下才与攻击性有关。事实上,不少人(包括不携带MAOA-L基因者)的攻击性本来就来源于他人的轻视或其他不友好态度。
还有研究进一步证实了MAOA-L基因并非暴力行为的主因。研究人员对442名新西兰男性从出生起就进行跟踪抽样调查。近年来,他们发现这些人中的1/3携带有MAOA-L基因。研究发现,现年26岁的这群年轻人确实比其他人更具有反社会性的病态及暴力行为,而原因则在于他们在童年时曾因他们的消极性格遭到了来自各类人群的虐待和辱骂。研究人员总结说,所谓“暴力基因”,更准确地说是应该是“消极基因”,它们令人产生消极情绪,并让儿童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感到压力重重,受到精神上的创伤,而这些源自幼年的精神创伤有可能“激活”了人内心深处的原本被道德所抑制的恶劣行为。MAOA-L基因携带者如果在童年时经常受到体罚,长大后就更容易表现出违法行为。比如一个人在3岁前精神压力过重,到童年后期他就更容易表现出多动症;如果他的母亲在怀孕时吸烟,他就可能会有品行障碍。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
但是,研究者也观察到,很多幼时成长环境良好的携带MAOA-L基因的男孩长大后很正常,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在家庭内外都受到了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关爱。因此,环境会设定某种条件,让人感觉到遗传基因的存在,为基因搭建展示平台,而这一平台的建立也影响着基因的活动。比如说,不管携带哪种类型的MAOA基因,抽烟都会减少MAOA携带者的活动能力。实验发现,老鼠吃多脂肪饮食也能出现同样的结果。这表明,遗传基因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反过来,人的行为也会影响遗传基因。
生物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