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醇(图)
1947年,瑞士的医药公司Hoffman-LaRoche推出了一个由“泛醇”(Panthenol)分子衍生命名的品牌:Pantene——也就是至今仍活跃在市场上、年逾半百的洗发护发品牌“潘婷”。这个名字可不是创立者当年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当时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泛酸”,也就是泛醇在人体内转化成的活跃形式。
让我们回到1919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罗杰.J.威廉姆斯(Roger J.Williams)还在他的实验室里玩三角瓶。他刚刚注意到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着一个小分子。但是,他既未能分离提纯这个分子,也不完全了解它的作用,甚至尚未给它取过像样的名字。威廉姆斯的第一篇文献一发表,许多研究组跟风而上,纷纷投入相关研究。14年后,威廉姆斯终于从动物肝脏中分离出了这个分子,并给了它一个名字——“Pantothenic Acid”,源自希腊语,意为“随处可见的酸”,即“泛酸”,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维生素B5”。(而“泛醇”,就是泛酸的前体,又称维生素原B5)
当时,泛酸的相关研究虽说热闹,但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这样的状况持续到1940年,泛酸才被成功地人工合成为。“能够人工合成”对一个化合物来说,不仅意味着相关的研究将更容易进行,而且还预示着它离投入工业化生产已经更近一步,即将可以进入市场,满足人们的所需。
不久,伍利(D.W.Woolley)报道了泛酸与小白鼠抗脱毛相关的研究成果。工业界终于等到了属于他们的机会,护肤、护发等个人护理相关行业开始迅速研发新产品,在其中添加泛酸。“潘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它作为一个“小分子”的品牌传奇故事。
无独有偶,由一个分子而成就的品牌远不止潘婷一个。
瑞士罗氏公司(Roche Group),至今仍是制药行业的巨头之一。它创建于1896年,但辉煌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维生素C刚刚被成功合成,各大公司均欲率先实现维生素C的工业化生产,竞争非常激烈。1934年,罗氏公司抢先购得了瑞士化学家撒迪厄斯?赖希史泰因(Tadeus Reichstein)合成法的专利权,从此独霸了维生素C市场几十年,成为此役的最大赢家。在其后50余年中,该合成法一直是工业生产维生素C的主要方法。
当然,由一个分子而开始书写一个品牌、一家公司的旷世传奇,这样的例子并不只发生在化工行业。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扬光大都有赖一个小分子——硅。而在硅上位之前,在晶体管被发明的初期,人们使用的其实是锗。它大大限制了晶体管的应用:锗管的穿透电流(一个理论上不希望出现的电流)很大,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对锗晶体管的稳定工作极为不利。而将晶体管这个发明真正广泛应用从而开创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正是一个用硅取代锗来制造晶体管的发明。
小分子成就大公司的故事还有很多:
1、埃肯碳素(Elkem):铝
2、辉瑞(Pfizer):柠檬酸、青霉素、西地那非
3、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沙丁胺醇、阿莫西林、西米替丁
4、杜邦(DuPont):硝酸钠
5、巴斯夫(Baden Aniline and Soda Factory):茜素
6、戈尔(W.L.Gore & Associates, Inc.):聚四氟乙烯
7、戴比尔斯(De Beers):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