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斯犯规——人类的求胜本能?

2011-08-31 11:00 · fsm

罗伯斯在即将被超越时,下意识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对刘翔进行了阻挡。在男子110米栏金牌的竞争面前,罗伯斯即使明知犯规也不愿意让刘翔超过自己,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竞争本能。

罗伯斯用手阻挡刘翔(图)

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在8月29日继续上演惊天意外,古巴名将罗伯斯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由于对刘翔犯规被取消金牌,刘翔从铜牌变银牌,但遗憾地失去几乎稳能拿到的金牌。

罗伯斯在第九栏时手臂触到刘翔,造成刘翔几乎失去重心,干扰了刘翔后面的速度。结果,罗伯斯以13秒14的成绩夺金,美国选手里查德森以13秒16的成绩获得银牌,刘翔以13秒27的成绩屈居铜牌。赛后,国际田联接到中国队申诉后,经过核实,决定取消罗伯斯的金牌。古巴队不服,反申诉,但被国际田联驳回。于是,里查德森成为冠军,刘翔第二,英国选手特纳上升为第三。

罗伯斯在即将被超越时,下意识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对刘翔进行了阻挡。在男子110米栏金牌的竞争面前,罗伯斯即使明知犯规也不愿意让刘翔超过自己,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竞争本能。

在生命形成的初始,在生命的基因寄身于父系肌体时,就以一个精子挑战亿万个情敌的竞争本能,拼死夺得与卵子结合的机会而诞生。所以说生命竞争的优势源于基因,基因的表现和遗传造就了生命个体的竞争本性。生命从形成的初始就开始了优胜劣汰的挤压排斥历程。

生命在整个的生存争夺中,体现了弱肉强食的淘汰规律,即缺乏优势的种群被优势种群吞没。人类不但和其它的物象族、生物族争夺生存空间,还和同类争夺生存资源。由此展开贯穿整个生存历程的竞争。群体生命为了夺得更多的生存资源,不惜代价地一次次周而复始的演绎着残酷血腥的洗礼。个体生命为了活着,或者活得更好,竭力地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尽管人们害怕压力,厌恶竞争,但本能的竞争物性始终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达尔文指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法则,从体能上来说,人类并不象有些动物那样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然而,相对弱小的人类却能够繁衍至今,无疑应该给人类的竞争精神记上一笔大功。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竞争并不只在人们明显意识到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骑自行车的有趣的实验,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

单独一个人骑车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25公里;有人跑步伴随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31公里;和其他人骑车竞赛时,时速为每小时32.5公里。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他人的存在导致了竞争,虽然有很多人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

竞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当相互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们都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因而面临利益冲突时总是力图战胜别人,损人利己在所不惜;有时为了保别人不超过自己,甚至选择损人又不利己的做法;就如本次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中,罗伯斯明知犯规却还是下意识的对刘翔进行了阻拦,最终丢失金牌还落了个骂名。

再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三百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在东非热带稀树草原进化为人,我们的超级斗心种子在这里撒下。这头骨的主人是这里最聪明的人,他是南猿——原先的猿人。也是我们直立行走的始祖之一,亦是他们率先离开森林的栖息地,勇闯热带稀树草原探索新天地。在这恶劣环境,争夺一切是唯一存活方法。我们出奇的相似,肯定相同的有:求生本能,最求性爱及竞争心态。他们站起来差不多一米半高,以小组形式在广阔草原漫游,这里危机四伏,要保住性命,就要有竞争心态。

三百万年后,人类仍然有竞争心态,原因很简单:胜出的话,我们无比兴奋,求职成功,考第一或赢得奥运金牌,所有人的反应都会相同。当胜利在望,脑部和躯体合作带来甜美胜利感觉。一旦稳操胜券,我们更集中精神,本能反应更快,自觉战无不胜,这是胜利的最初感觉。当胜负已分,兴奋感觉达到最高峰,化学物质多巴胺刺激脑的快乐中心,带来无穷愉快感觉,接着,内啡肽极速运行全身,击退疲惫感觉,我们情绪高涨,这是天然兴奋感觉。内啡肽有另一个神奇效果,即使拳手断了肋骨也不会觉得痛,因为内啡肽封锁痛楚感觉,阻止这感觉传达到脊髓及脑袋。然而好戏还在后头,取胜不仅是兴奋感觉,肾脏附近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及人体血液里的睾丸素,已在我们竞争的时候提供力量,现在使我们保持警觉及加速复原。我们呼吸更深,心跳加速,把更多含氧血液输送到脑部及肌肉。我们处于最佳状态,准备好再迎战。

从人类基因学的角度进行简单概括:如果不求生或求胜的话,基因传下去的几率就小,直到消失。而相反求生或求胜的话,基因传下去的几率就大,所以未来的生物的基因都必须拥有求胜本能。

虽然自然界的竞争是如此残酷,但笔者认为几乎没有人能够始终如一的选择损人利己的行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