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在如今社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图)
8月12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举办了农商论道——食品安全专题座谈会,来自商会、学界、企业界的部分官员、专家、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和建议。
前提: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在食品当中,永远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个东西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食品安全首席科学家吴永宁坦陈,“毒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剂量毒性,要到一定的剂量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承受的风险。因而,食品安全是控制风险而不是消灭危害。”
吴永宁举例说,“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粮食种植是依靠世界1/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那么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中国人,就更没有其他国家或民族来很好地养活中国人。因此,中国人必须保证自给自足,这就是农业的粮食安全。要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我们首先并且必须需要粮食的高产量,而高产量怎么生产出来?那就是农药、化肥不可避免地使用,因为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是粗放型的,动物的饲养很密集且土地集中程度不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高产我们种粮食不可能不用化肥、农药。而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就可能对食品安全带来威胁,因为可能有残留。”
“现在我们所拥有的各项技术,包括大家争论的转基因技术,包括农业产业化,都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说不应该以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吴永宁强调:“这个前提放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同样适用,也应该是我们食品安全的底线。”
关键:行业需要准入门槛
“关于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争论很多,但是还没根本解决问题。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行业的准入门槛。”农业产业商会名誉会长、大连韩伟集团董事长韩伟开门见山地表示。
韩伟认为,我们的食品中之所以出现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东西,且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行业没有准入门槛”。“在丹麦,在瑞典,在法国,在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要求非常苛刻的国家也不是不出问题,但是最起码一点,它在准入上是非常严格的。儿子要想直接继承父业来做这个农场主是不行的,它们有严格的规定,要继承父业的孩子所学专业应为农业科技学校毕业。这个前提成立了,还必须有在农场做过几年助理的经验,这几项都有了,然后参加考试,考试及格才能继承你父亲的这个企业。”
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河北黑马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白瑞平也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门槛。“有人说安全问题是食品生产的最低门槛,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最低门槛是个怎么样的门槛?其实目前这个门槛并没有一个标准,哪怕仅仅是理论标准。”
让韩伟和白瑞平同时纠结的事情是,虽然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设立行业准入标准,但这个标准千呼万唤未出来。“众所周知,这个标准应该由相关政府部门来定,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国家管理一个饺子的问题都是八个部委来管,标准难以出炉也在情理之中了。但是缺乏标准,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讲,这是一种无助。”韩伟说。
掣肘:产业集中度太低
食品产业链上的任何环节都可能隐藏了安全风险,但是现在“我们的食品产业链太长了,行业集中度太低了。”
“我们现在开始发展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但还是相当分散。农民养猪,经过一些中间环节,把猪收起来,运输到加工厂屠宰,然后到市场售卖猪肉,这个链条有多长?可能出现多少问题?运输可能跨省运输,加工厂也有大有小,收猪的中间商怎么收购,农民用的饲料有没有添加剂,这些问题要实现全程监管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央农工办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表示:“我强烈呼吁,地方政府要抓产业集中度。”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顾问保育钧表示赞同段应碧的观点。“中国目前大多数是小生产,生产方式落后,如果不提高,把农户的生产力变为先进生产力,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为分散的小生产和大生产必然发生矛盾,所以真正要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要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
发展:安全标准应有自己的节奏
“认识到食品安全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不要认为食品安全就可以零风险,任何国家的食品都不可能零风险。在现有的基础上,谈论食品安全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超出了实际情况,都是纸上谈兵,不但做不到,而且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农业产业商会会长陈泽民如是说。
据陈泽民介绍,之所以最终受害的是消费者,原因在于过度地追求高标准,可能导致一些资源被白白浪费掉,这些成本最后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本来达到这个标准就是安全的了,如果安全再提高一点点,就要继续增加很多成本,这种成本有没有必要,会带给消费者多大的负担?这个我们还需要探讨。”
“食品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吃饱、吃好、吃安全,然后是吃科学和营养。现在很多消费者盲目追求营养,但忽略了食品发展的阶段性,忽略了安全和科学性。”农业产业商会理事、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方洋也表示:“中国的食品安全一定要有自己的节奏,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