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类已经知道地球上的鱼类总数达24000多种。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在鱼类大家族中,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鱼种,它们或奇特无比,或身怀绝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白血鱼
多数脊椎动物的血都是红色的,然而在南极栖息着一种白血鱼,其血红素比一般鱼少96%。这种白血鱼不用鳃呼吸,而是用布满毛细孔的皮肤呼吸。更奇怪的是, 这种鱼的血液在低温时不凝固,而一般鱼在0.5℃~0.8℃时血液就凝固了。白血鱼的血液为何不凝固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物 质,它含有大量的羟基。我们知道羟基是汽车、拖拉机等散热器上所用防冻剂中的重要成份,正是由于这些羟基的存在,白血鱼的血液才不会凝固。
冻不死的鲑鱼

美国阿拉斯加州等地有一种小鲑鱼,冻成冰块后仍能生存,人们常把这种鱼放在篮子里,置于户外,要吃的时候拿进房间,待冰块融化后,鱼便活起来。有人曾试着 把冻成冰块的鱼整条喂给狗吃,结果小冰鱼在狗肚中融化后,便开始蠕动,令狗异常难受,只得把鱼吐出来,而那些吐出来的鱼竟还活着。
捕鸟的猫鲨

猫鲨十分狡猾,它甚至能诱捕到天上的飞鸟。曾有报道说,有的渔民亲眼目睹过这一奇景。猫鲨半浮海面,装死不 动,将深色的皮肤露出,海鸟在茫茫海空低飞,很难找到礁石歇息,看到半浮着的猫鲨,误认为是礁石,便落下来歇息。此时,猫鲨并不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先慢慢 沉下尾部,再缓缓将身体下沉,鸟儿双脚不知不觉一点一点地移至鲨鱼头部。就在这时,猫鲨突然张开血盆大口,猛吸一口气,鸟儿冷不防就被吸进鲨口。
鱼类「姓氏」集锦
------------------------------------------------------------------------------- 全世界有二万多种鱼类,很多鱼类,不但有名字,还有别名,俗名。闲暇之余,欣赏一下鱼名,也有另番情趣。
用颜色取名的,有红鱼、黄鲈、蓝鲨、白鲟、黑印鲨、紫鱼、褐梅鲷、银鱼。
用我国古代兵器取名的有刀鲚、枪鱼、剑鱼、箭鱼、梭鱼、刺冠海龙,叉齿鱼,矛尾鱼等。
用用具、用品取名的,有犁头鳐、灯笼鱼、锯鲨、板机鱼、竿鱼、丝鱼、带鱼、旗鱼、锥齿鲨、针鱼、线纹鱼等。
含其他动物名称的,如虎鲨、豹纹鲨、狮子鱼、象皮鱼、马鲛、斑马鱼、鲸鲨,蝴蝶鱼、海蛾鱼、海蝎等。
含植物名称的,如桃花鱼、杨枝鱼、柳条鱼、花鳗、章鱼、树须鱼等。
鱼名中,有自然界事物打头的如天竺鱼、星鲨、虹鳟、电鳐、火鱼、海鳗、江鳕、河豚,石斑鱼、泥鳅,沙丁鱼等。
还有用数目打头的,如九刺鱼、八目鳗、七星鱼、六线鱼、四鳃鱼、三斑海马,双鲨、单角。
有用形容词打头的,如长尾鲨、短鳍、陶口白鲨、宽体舌鳎、狭纹虎鲨、隆头鱼、高眼鲽、耳鲷、胖头鱼、尖嘴虹、大马哈鱼、小杜父鱼、粗吻海龙、细鳞鱼、方头鱼、圆参、扁鲨等。
鱼名,也有用产地名称打头的,如非洲肺鱼、美洲牙鲆、中国鲳、武昌鱼、台湾犁头鳐等。
鱼名中,还有用人的姓氏字打头的如汤氏鲪、许氏海龙、乔氏吻箴、路氏双鲨,康氏马鲛、向氏鳐、聂氏无刺鲼、孔鳐、毛尝鱼、叶海马、罗非鱼、曹白鱼、石鲷、金枪鱼等。
将爱情进行到底--海洋鱼类奇异婚配
-------------------------------------------------------------------------------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些鱼类的婚配十分奇异,是陆上动物所罕见的。


雄鱼能照料后代才可成为丈夫 地中海里有一种海鳗鱼,雌鱼的择偶标准,是雄鱼能否照料后代。只有能照料后代的雄鱼,才有资格成为丈夫。为此,雌鱼对未来丈 夫都要进行“好爸爸”测试。其方法是:它将一堆鱼卵留给一条雄鱼,如果雄鱼在几天内不丢弃、不吞食,当它再次来访时,就可以进行交配;如果发现留给雄鱼的 卵已不复存在,它就会认为这条雄鱼是“坏爸爸”,绝不会进行交配。
丈夫、妻子轮流做 墨西哥湾生活着一种沙鮨鱼,为雌雄同体,成年以后,双方都要做一次丈夫和一次妻子,且丈 夫.妻子轮流做。当一对达到婚配年龄的沙鮨鱼生活在一起时,其中一条先做丈夫,它展开尾鳍和腹、背鳍,将身体弓成S形,向对方变换色体以求爱。完成第一次 交配后,双方会互换位置,原来做妻子的会变成丈夫,做丈夫的会变成妻子,再进行第二次交配。在巴西海域也有一种石斑鱼,同样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它们不 仅在交配时可以相互变性,而且在一天之内,相互变来变去”可达四、五次之多。
群中无雄拉郎配 南美洲有一种花锵鱼,全部都是雌鱼,没有一条雄鱼。为了繁衍后代,它们只好拉郎配。“郎” 就是那些同属不同种的两性鱼类中的雄鱼。而一些强壮的雄鱼看不上花锵鱼,只和同类的雌鱼交配;只有剩下的那些弱鱼,才肯当其丈夫,但它们的精子只能刺激花 锵鱼的卵,使卵易于孵化,但不能把遗传物质传给后代。
随着“行情”变“长相”
海洋是个又深又广阔的世界,因此,动物的活动范围很大。它们要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维持生存,繁殖后一代,就需有各种变异来适应环境。随着生活条件的不同,经过各种变异,形成了极复杂的品种。
眼睛移位的比目鱼
海底躺卧,眼鼻搬在一边的是我们常见的鱼,都是一边一只眼睛一个鼻孔,背部 颜色深,腹部颜色浅,形体构造和颜色都是两边对称的。但是比目鱼却很特殊,它的眼睛、鼻孔都生在一边,身体的左边颜色深,和泥沙相似右边颜色淡,成为白 色。它的身体扁长而椭圆,胸鳍、腹鳍都很小,脊鳍臀鳍极长,环绕着身体,几平和尾鳍相连。它们喜欢躺在海底,等待小动物经过时起采捕食。它们生来并不是这 种形状的,在初孵化的一个月内,形状和普通鱼类一样,眼鼻分生在两边,并不躺卧而是往来游泳自如。以后它慢慢地喜欢斜游和把右边的身体贴在海底沙泥里去。 头骨就渐渐捩转,右边的眼睛鼻孔移向光亮的左边。右边贴在海底,不需要颜色来保护,变成白色,左边需要保护色,就变得和泥沙一般深色。这种造成两只眼睛和 两只鼻孔都长在一面。比目鱼最大的达66公分,种类也很多,一般来说,眼鼻都生在左边的叫鲆,都生在右边的叫鲽。鲽类往往雌雄并游,形影不离,所以我国以 “鹣鹣鲽鲽”(鹣是天空并翼而飞的鸟)来形容夫妇情感之好。各种比目鱼,无论是鲆和鲽,都很鲜嫩好吃,也是制鲞干等材料。
头顶吸盘的鮣

渔民在海里钓起一条大鱼时,有时还有条灰褐色的鱼附着在它身上,吸合得很牢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鱼所生的小鱼,实际上它是另一种鱼,叫做鮣。它的身体狭 长,尾部较细,鳞片圆小,一张阔口,生着绒毛似的牙齿,脊鳍和臀鳍上下对称,尾鳍像把凹圆的扫帚,肚里没有鳔。它是怎样会附着在大鱼身上的呢?原来它的头 顶有一个椭圆形的吸盘,要占它身长1/4左右,有凸起的花纹像印文一样。盘里软骨板22枚-26枚,它就靠这些骨板紧紧吸着在大鱼身上,依靠大鱼的游行, 迁移到很远的地方去。它也能附着在船底,免费旅行。当它找到食物时,就会立即脱离大鱼和船前去抢食。如果大鱼吞食的食物残渣淌流下来,它就张开大口,不劳 而获分到一杯羹。
这种鮣鱼成长在温暖的海洋里,拉丁美洲的居民往往利用它这种吸附的特点,用绳拴住它的尾巴,放在海里去捕捉海龟。它们能飞快地赶上海龟,并且吸附得很牢,使海龟逃不掉。
鼻涕虫似的文昌鱼(蛞蝓鱼)


我们常见的高等动物都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从脊索动物进化来的。原来一般高等动物在发生初期,背面都是一根和脊髓平行的脊索。后来变成坚硬的脊柱,生出许多肋骨和其他骨骼,这是进化的过程。但是有一些海洋生物,却在长大后,感觉器官退化,甚至连脊索都退化到消失了。
在厦门文昌村最早发现的文昌鱼,身体像软体动物里的蛞蝓(鼻涕虫),就是脊索动 物里的头索类。它没有高等动物般的集中很多感觉器官的头部,只有简单的前端;血液循环没有心脏;身体构造没有骨骼,只有肌节;没有眼睛,只有感光的色素 点;也没有鳍。各种器官都和下等动物相似。它也是食用的鱼,做鲜鱼和干炒都行。
嘴上长锯的怪鱼
当你在海底潜水的时候,说不准会看到一条像锯子一样的鱼。
美国的潜水爱好者大卫·波耳就曾有过这种经历。他下意识地想去抓那把"锯子", 那把"锯子"却突然朝他冲了过来,他吓坏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那是条长着"锯子"的怪鱼。这种长着锯子的怪鱼名叫"锯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锯鳐的上 嘴唇变得很扁长,两边长着像锯齿般的尖,它的"锯子"最长可达20厘米。
锯鳐的外形酷似鲨鱼,但锯鳐和锯鲨之间的主要差别是锯鳐的体型较小,而且锯须上有两个坚硬的鬃。锯鳐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而澳大利亚的淡水锯鳐则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距离海洋有100公里之远。
我国的台湾海峡曾出现过一种尖齿锯鳐,但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近几年来,我国的 淡水水域和海洋里都没有发现锯鳐,但在一些城市的水族馆里还可以看见锯鳐的奇特身影。锯鳐的捕食方式十分独特,它们将嘴上的"锯子"在水里使劲地搅动,从 它们身旁游过的小鱼就会陆续遭殃,它们用长剑般"锯子"的顶端把猎物击伤,然后利用其锯齿形的嘴部不断来回撕扯猎物,就像用锯子锯木头一样,将猎物完全挫 伤之后,它们就开始慢慢享用无力逃脱的美食。
锯鳐的肉质鲜美,皮可制革,鳍为高级鱼翅,经济价值极高。所以,渔民们大肆捕捞 锯鳐,致使锯鳐到了快被人类斩尽杀绝的地步。1996年,锯鳐还只是濒危海洋物种,如今已升级为极危物种了。它们一度广泛出现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东部。现 在,锯鳐的所有种类从欧洲完全消失了,但西非的渔民有时还能捕捞到。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分布在美国的锯鳐数量已经下降了99%,残存的锯鳐仅 仅生活在佛罗里达的一些水域里。锯鳐的生长速度较慢,成熟也较晚,而且产下的幼体极易受到其他食肉鱼类的攻击,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所以,锯鳐 的灭绝也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