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我的论文写作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试错法写作论文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写作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写作的艺术”,逐渐体会说话的艺术,何者该说,何者不该说,能说的如何说,预期他人阅读后的反应,全面掌握最新资讯的能力等等,这个过程,因为是一个人摸索的过程,而显得尤为艰辛,有的时候,很怨恨没有遇到一位合格的导师,可是,我还是完成了小论文,毕业论文,外审成绩还是不错的,一个小修,其余都是给过的,我还是觉得欣慰,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最近申请学位,赶上学校的学位论文查重要求,很生气,为何不早点明确呢,我都打印了,不知道找导师签字有多不容易吗?即使正式答辩完毕,导师还是想法设法多挖掘东西出来的心思,让我心寒彻骨。不过,我想,也好,这样可以将论文中不太规范的地方弄得更好一点,也算是一种学习吧,总好过没有理由只是拖时间的状况吧。
喜欢写作的过程,一种创造过程,和做实验不同的一种过程,是一种以实验结果为原料的重新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将所有实验过程的遗憾加以弥补。以前做实验的时候,设计的方案种种,可是因为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方案都可以去实施,因此造成实验数据在逻辑链条上的缺憾,让我在写作初期困难重重,无从下嘴的感觉,太难过了,时常在夜晚时候想起做实验时候的种种难过,不停地流泪,但是,我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在破烂的数据,我也要挖掘出深刻的东西出来,论文写作暴露出自己很多薄弱的环节,比如实验设计的统计学手段,深度不够,试验设计时候,想的过于完美,而实验结果超出预料的,种种情况,都是当年那个科研新手不知所措的严重障碍。写作是一个理顺思路的过程,去伪存真,真是尖刻的思维训练。
博士论文写作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颇有一点面壁自创门派的感觉,自说自话,自圆其说,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写完博士论文后,发觉自己终于变得很饶舌,没人说话,也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话,说个不停,只是这个说话,是停留在纸上,我相信,很多中毒太深的人,写完博士论文都会有我上述的一系列症状,简而辟之,“博士论文写作后遗症”,要有娱乐精神,才可以战斗到最后一刻,完成全部的内容的初稿,在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完善摘要,创新点,各个章节的小结,以及结论,将这些骨干们纵横交错的联系起来,任一抽取一部分内容,都可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