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误”与“悟”:从“奥数教育”说开去

2011-04-22 12:13 · xincmu

如果说要打倒“奥数教育”,那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类似“教育”(如各种所谓的特长班)都应该一并打倒。然而,问题是,我们要仔细地检视所有这些在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义务教育法”、“教学大纲”等规定的部分)之外的“附加”教育究竟在起什么作用。

下文出处:

辛自强:教育的“误”与“悟”:从“奥数教育”说开去。《基础教育研究》,2009,9(A),3-5。

教育的“误”与“悟”:从“奥数教育”说开去

辛自强

摘要:最近关于“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呼声再起。目前,奥数教育等各类正规课堂教学之外的“附加教育”之所以大兴其道,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所致。在这一困局没有解决之前,家长应该澄清并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领悟教育的本质,慎重选择各类“附加教育”。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观念、早期教育、奥数教育

作为家长,我们都关心孩子教育问题,尤其是自家孩子成长的问题。最近关于“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呼声再起,也再次触动家长的神经。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奥数班”这类“附加教育”的根源

如果说要打倒“奥数教育”,那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类似“教育”(如各种所谓的特长班)都应该一并打倒。然而,问题是,我们要仔细地检视所有这些在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义务教育法”、“教学大纲”等规定的部分)之外的“附加”教育究竟在起什么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提升学习者的素质。然而,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的很多所谓“教育行为”都偏离了这个目的,今天的各类“附加”教育总体上已经丧失了培养人的目的(我不排除有些是好的),沦落为竞争的工具。家长之所以舍得花如此多的钱财,去给孩子报各种名目的班,参加各种“附加”教育,其目的并不在教育本身。这种附加教育的“附加值”不在于孩子本身素质的提高,而在于以此作为工具,获取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就是“择校”)。问题的本质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在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于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购买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想让孩子进好学校吗?那你家孩子得有其他孩子没有的东西。最终演变的结果是上“兴趣班”并不是孩子有兴趣,上“特长班”并不需要孩子有特长。总之,附加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竞争的工具,其现实基础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和不均衡。在这一基础被打掉之前,竞争不可避免,由于所有孩子都在接受正常的教育,最后必然会诉诸于其外的“附加教育”部分以便学生能分出高下。

在目前这些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如何做呢?这就需要家长有自己的理性判断。“择校”是存在的,谁不希望孩子进好学校呢?然而,家长也要考虑为了择校“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否划算。

二、教育观念的“误”与“悟”

划算的问题,不仅关乎钱财,而且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关乎孩子的前途命运。这个道理是明确的,但是家长却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绑架”,被很多“似是而非”的教育宣传所忽悠。我列举一些供大家思考。

第一,关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误解。有很多话似乎都在说早期教育很重要。比如:

(1)中国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500多名婴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4岁前就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所以,赶快给孩子“报班”。

(3)伟大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4)某某人说:“绝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5)有关专家强烈呼吁: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

这些说法有的比较大众化,有的貌似很专业。家长看完这些说法,听完别人这么讲,肯定在心里会有反应:是不是我该给孩子做点什么?要不就报个班!这就是报班之风兴盛不衰的直接原因之一。

上述的说法,若用来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是对的,但以此为借口告诉你必须给孩子报个班的时候,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因为这并非“真理”的全部。说“三岁看大”,肯定是夸张的,三岁时的特点对成年时的水平并没有根本的决定性。婴儿一降生是可以教育,但不是说要让孩子认字、算数。“绝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这类说法,都是千真万确的“废话”,但问题是报了那个班,孩子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吗?那个班就是孩子童年最好的选择吗?是要注意“起跑”,但教育有规律,不能“抢跑”,否则会被罚出局的。

而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办班者借用所谓“科学”忽悠人。大家记住一点,如果某个人总是用这种句式跟你说话,你就要当心,比如:某个伟大的“什么家”,某某著名大学的某某权威教授,他们都如何如何;中国的什么学院,美国的什么科学院的院士都说……。我们在做科学研究引用别人的观点时,是禁止加头衔的,而只能直呼其名。恰恰是那些要努力“推销”的人,才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吹嘘某个人的伟大,目的只有一点“吓唬你”、“迷惑你”,赶快掏钱吧。

比如,前面的这位“伟大的”布鲁姆教授的观点经常被拿来说事,然而并不完全正确,或者不能按照字面机械理解而不计其余。大家可以这样思考:如果4岁前获得了50%的智力,这说明婴儿阶段的早期教育很重要,没错,但此后的幼儿园教育就不重要吗?如果30%智力是在4—8岁间获得的,是说明幼儿园教育很重要,但此后的小学、中学就可以不念吗?如果说20%的智力是在8—17岁间获得的,当然要上小学、中学了,难道大学可以不读?研究生教育可以不搞?17岁之后我们的智力就不用发展了吗?如果这样,我们还活什么劲?我想,再“伟大的”教授也不会说这么愚蠢的话。此外,从学术上讲,这种关于智力的测量和百分比的计算还很成问题。退一步讲,难道不报班,不上学,智力就没有了吗?也肯定不能这么讲。

上面这些话都说明早期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但并不是说现在就要给孩子报个班。早期教育重要,也不是要把什么都提前教给孩子。教育是个终生的过程,学习是终身大事,不要光看此时此地,而要做长远打算。千万别被某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教育家”忽悠了,匆匆忙忙,胆战心惊地就把开始掏腰包。在我看来,上小学之前,孩子能健康成长就很好了,拔苗助长地使其“早熟”,没有好处。

第二,关于教育目的的误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但问题是,我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给教育和学习设置了很多错误的目标。下面罗列一些常见的做法和说法。

(1)家长常说“孩子啊,好好学习,你看就业形势多难啊?否则如何找工作?”

(2)“给孩子报个班(比如钢琴班)吧,没准还能培养成什么家(比如音乐家)呢?”

(3)“孩子,我给你报个补习班怎样?你成绩太差了,我们在同事面前都没面子。”

(4)“你看人家孩子,5岁就会做20以内加减法,你看你!”

(5)“人家都给孩子报班,要不,咱们也给孩子报个班?”

(6)“孩子你还是上这个特长班吧,考‘重点’时能加分。”

诸如此类的话,我想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当这样想问题的时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而只看见了教育和学习的工具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就是“找工作”、“成名成家”、“争面子”、“满足家长虚荣心”、“家长找心理平衡”、“为了进好学校”。当教育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当学习没有了内在兴趣,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在特定的情况下,教育是要发挥工具价值,比如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但在义务教育阶段、早期教育阶段,教育不应该有任何的工具性目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不应负载太多别的意义。我想,如果家长能放弃各种“目的”和“目标”,说不定孩子反而能学好。如果总是把所有的“目的”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心愿”都放在教育上,一定是孩子不堪重负,教育最终被“异化”。所以,我倡导“无目标的教育”。中国的孩子很累,是因为家长目标太多;中国教师很累,是因为教育承担的责任太多。能让孩子喜欢学习,学什么都有用的。

第三,误以为受教育(或学习)就是“得到”。教育是要帮助孩子长知识、长能耐。然而,并非仅仅表现为“得到”,虽然家长很容易把孩子的进步理解为“得到”。比如,下面这些想法和做法。

(1)“真高兴,我的孩子能数到10了,才三岁呢。”

(2)“孩子,给大家表演一个,你不是学会了那首歌吗?”

(3)“我家孩子能背30首唐诗了,你家的呢?”

(4)“孩子,我告诉你的道理,你要记住了。”

(5)“真不错,300字的文章,能一字不差地念下来。”

孩子诸如此类的表现,比如“会数数”、“学一首歌”、“背唐诗”、“记住大人讲的道理”、“能认字”似乎是好事。孩子的每点“进步”,家长都会很高兴,孩子学习每有“所得”,家长更是要炫耀一番,并给予孩子肯定和奖励。最后,我们往往恨不得3岁的孩子能像5岁的孩子那样懂事,5岁的孩子能像10岁的孩子那么“聪明”,10岁的孩子最好能中学毕业。着什么急呢?我们希望孩子长命百岁,“慢慢”学吗(这是开玩笑)。是要鼓励孩子进步,尽快学会,学有“所得”,但又有谁考虑这样的问题呢:孩子某方面的过分“进步”是否会压抑其他潜力的发展呢?孩子学会了这一点,是否还有时间学其他的呢?孩子“得到”的时候,“失去”了什么呢?

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增多”或者“获得”。孩子背会唐诗而“出口成章”时,可能会失去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能力;学会认字时,可能不再把汉字当作漂亮的图画欣赏;学会心算时,可能就放弃了摆弄物体数数的乐趣;孩子很听大人的话时,可能就不会反驳别人;会完整唱别人的歌时,可能失去了“瞎编”一首歌的创造性;报班学习效果很好,但学习兴趣却没有了;完成了大人的要求,但失去了探索精神;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答案,但没有了好奇心。如果一种“得到”,要付出沉重的“损失”,如果一种“进步”,必须以另外的“退步”为代价,那么我们就要仔细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

比如,奥数班的问题,孩子学点数学没有坏处,但是很多奥数班教学以“题型分类”、“套路应对”为理念,结果学生很快掌握了“见什么题,列什么式”的奥数套路,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毫无意义。貌似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实际上他们失去了更多。对此,我去实验学校做课题研究时有切身体会。当给学生一道数学题,孩子连题目都没仔细读,就说:“我知道如何做了,这是‘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奥数老师讲过了,这种题必须这样做。”如果让家长和孩子一块做这道题,家长就说:“这个题你难道都忘了吗?你们奥数书不是那么做吗?我不是告诉过你要那样处理吗?”

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慎重。你作出一种选择时,就没有机会做另一种选择;把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时,就可能堵塞了其他“可能性”;你发掘一种潜力时,另一种潜力很可能被压抑了。所以,我鼓励家长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尽量让孩子自然成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机会,但不要迫使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行动;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但只能引导而不能限制。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家长要悉心呵护;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精神,家长要给与肯定;每个孩子都有求知的欲望,但不要给其框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性,但要细心挖掘。孩子有很多东西要学,但不是越早越好;孩子“学有所得”自然很好,但要当心孩子失去的东西。比如,你告诉孩子这个“O”念“欧”,他就不会再想到是“零”,也不会想到是烧饼或月亮,更不会想到代表别的复杂含义。本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家长如强迫选择一种现实性,则一切都没了可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好的教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理念问题。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要引导孩子“学有所得”,但不要“得小失大”,因为与“得到”一样重要的是“不失去”;教育的目的就一个,那就是促进孩子成长,此外的其他目标都是多余的。如果把握好“早晚”或“时机”,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理解教育的“单一”目的,而不让孩子有“过多”目标负累,教育或许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美好与长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