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稳”: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2011-04-23 17:24 · xincmu

最近,很多媒体在讨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求稳”趋向。主要依据之一是公务员招考较往年更为火爆,公务员成了“最令职场人羡慕的职业”,很多公务员职位都是千里挑一,虽然竞争如此激励,却应者云集;

 “求稳”: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最近,很多媒体在讨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求稳”趋向。主要依据之一是公务员招考较往年更为火爆,公务员成了“最令职场人羡慕的职业”,很多公务员职位都是千里挑一,虽然竞争如此激励,却应者云集;依据之二是,就业选择呈现“国进民退”趋势,即较之外企、民企,大学生对国企的青睐有加。无论热衷报考公务员,还是选择国企,似乎都表明求职者在追求工作的稳定、发展的可累积性以及较好的福利待遇,整体呈现出“求稳”的心态。然而,我想说明的是,其本质并非“求稳”,而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而且,更紧要的是,所谓“求稳”现象的背后是“逼人的”就业形势。

仅仅根据大学生较以往更热衷于选择到政府机关和国企就业,就认定他们有“求稳”心态或是因为“求稳”心态所致,这是不准确的。毫无疑问,公务员是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其职业生涯相对明晰,待遇有可靠保证,可以视为稳定的职业;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也因其在国计民生中独特的控制地位再加之其国家或政府背景,而成为旱涝保收、前景可见的好工作单位。然而,这些职业真正吸引人的并非仅仅是“稳定”,而是因为它能带给求职者更多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综合考虑权利(包括权力)、财富和声望等因素时,它们是所有职业中的上佳选择。选择这些职业,一定有“明智”的一面,而非“求稳”心态使然,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很稳定,晋职晋级路线较为明确,竞争压力也不大,为什么少有人问津呢?若认为“国考热”和“国企热”就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心态,实际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总体上,成千上万人若热衷于同一职业选择,背后一定有其理性计算的逻辑——并不是每个行业带来的收益(权、钱、名)都是一样的。人首先是理性人,在认识职业选择等社会现象时,我们必须得首先承认这个一般规律,再去讨论是不是存在不够理性的“头脑发热”问题,或者临时的心态波动问题,基于现在的择业特点就推论大学生有心态“求稳”的趋势,尚不足以立论,更何况能进政府机关和国企的人只占就业人口中非常小的比例,更多的人进了民企以及各行各业。

如果真的存在“国考热”和“国企热”,那也不是大学生的求稳心态所致,而是较之其他行业和职业,公务员和国企员工比以往更加具有相对优势,所以才“热”起来的。之所以热,是因为在大家的心中这些职业获得了更“崇高”的地位。大家都选择这些热门职业,不是因为它“稳”,而是因为几乎在每个价值维度上它们都占尽了优势,或者有综合优势。而这些优势地位是否应被社会一直维护,那倒是另外的、也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
【辛自强后记:这是一篇未能写完的半成品文稿。前些日一家权威刊物的一位编辑朋友要求我写篇稿子讨论此事,我很“努力”地搜罗资料,苦苦思索良久,写了一段后总觉得自己像“无病呻吟”,很是讨厌自己的写作,最后只好很是歉意地告诉那位编辑自己力不能及,就此作罢。现张贴于此,供批评,更欢迎往下续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