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全子理论的阐述中,威尔伯讨论不同层次全子的相互关系,谈到了一个看似极其不合理的推论:
意识的进化大致以如下顺序进化:
物质,生命,心智,灵魂,灵性
当你破坏了生命圈,宇宙或者说物质圈还在;但是当你破坏了物质圈,生命圈肯定会被破坏。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生命圈包含并超越了物质圈。
同样的道理,当人类即心智圈被破坏,生命圈和宇宙还在。
结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但是说“是因为生命圈包含并超越了物质圈,所以破坏生命圈不会影响物质圈的存在”,则有些难以理解。
事实上,这番话是在概念上来说的,即宗教和哲学更关注的是物质,生命,心智等概念间的关系,这是理解的关键。所以“生命圈包含并超越了物质圈”,并不是指“生命圈由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宇宙物质组成”,而是指“生命是以分子等物质为砖块形成的,但是它展现了这种低级的砖块所不具备的全新特征”。通俗的讲,这种包含是指概念间在深度上的包含。如此理解,便很容易读懂威尔伯的理论:
假设物质这个概念被破坏,构建在其上的生命概念将不存在;反之,因为物质这个概念并不包含,而是支撑上面的生命概念,所以生命概念被抹去,物质概念还在。
类似的事情同样发生在《裴多》中苏格拉底跟门徒们的辩论:
苏格拉底说大就是大,它永远不可能变为小
一个门徒说,亲爱的苏格拉底啊,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刚才你还说大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大,跟更大的东西比,它就成为小啊!?
苏格拉底说,我这里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讨论大和小这两个概念呢,你说大怎么可能变为小呢?^_^
看似狡辩,实则凸显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深度
哲学更关注概念,因为对概念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更让我们深入理解世界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