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从北海道回上海的飞机上,看到《南方周末》关于学术造假事件的讨论。《南》对事情的评价往往比较公允,个人认为其属于当今为数不多敢说真话的媒体。最近关于西南交大的学术造假事件也被炒得很热,我也想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当然,我并非为了跟风而来说两句,而是觉得现在是时候把自己憋了很久的思考拿来晒一晒了。
我反对学术造假。显然,学术的造假不单会阻碍科学本身的发展,造假导致的不公平的竞争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但是,我也反对大家仅仅只看到学术造假这件事情本身。科学工作者应该有探讨事情背后真相的精神,我们不能缺乏再深一步的思考。
所谓事出有因,无风浪不起。没有人会傻傻的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学术领域造假。什么才是趋势学者造假的恶魔呢?我认为是因为一切基于SCI这个错误的指挥棒。SCI本身没有错。而且我认为SCI是一个公认比较好的学术评价体系。错误在于使用单一SCI来评价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一切。我愿意在此分享我自己亲历的一个故事(也许是我做梦梦见的,切勿对号入座。)。我有一个朋友,其人不是很注意形象,可以说有点邋遢。所以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少有乐与其为友者,更有甚者,在背地里鄙视唾弃他。然而,事情从他在他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始,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大家开始夸奖他,说他真的是不修边幅,一副成大事业的形象;某些夸张的既然开始把我那个朋友作为偶像拿来崇拜和效仿。单位有什么奖励,第一个要问问他;单位要上报什么项目,首先考虑他的。如今,用他的话来说,真的是拿奖拿到手发软。
鄙人认为,要避免学术造假,靠的不是打假高手,靠的是我们普通的大众。我们要宽容,不要以为每个二三十万的国家基金都会换来一个重大科学发现;科学实验无法避免失败,科学之城的根基是很失败的研究筑成的;科学研究必须允许平凡而不平庸的工作一再出现;科学工作者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如果,SCI不再与金钱,名誉,房子,车子联系在一起,大家愿意为科学研究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科学界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为期不远了。
Ref: 以上言论仅为一家之言,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仅供博友消遣之用,不到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