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农业科技革命创立了近代农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又在此基础上,正在为现代农业搭起了一座崭新的技术和生产平台。
动植物品种是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原始农业的动植物驯化、古代农业的人工选择、近代农业的杂交育种,都处在农业技术体系的中心位置,生物技术的出现,首先引发的也是育种技术上的革命。近代的常规育种技术主要是依靠育种家的经验在田间对育种对象作表型性状的选择,只能利有限的种内杂交优势,而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生物技术则可以对生物的遗传信息作实验室操作;可以在动物、植物、微生物,即所有物种间作基因转移和重组;可以作遗传改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因而极大的扩展了生物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利用。
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注入作物某些新的特性,显著提高其耐旱、耐涝、耐低温、耐盐碱、耐瘠薄、耐储运和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抗逆的性能。也可以产出某些新的特性,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料、富含抗癌蛋白的大豆、富含蹂花酸的草莓、可食性疫苗等等。通过遗传改良的猪,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等指标可较普通猪种提高一倍;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以通过动植物体生产昂贵的蛋白质药物、新能源和新材料。动植物品种成为现代技术的重要载体和橱窗。
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掀起了农用生物制剂产业的革命,新一代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长调节剂等如雨后春笋。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等也将为农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信息技术正在对农业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改造。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使农业由定性到量化,由经验到科学;网络技术使农业由分散封闭到信息灵通;PA技术(精准农业)使农业由粗放到精准;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使农业管理由微观到宏观。信息技术正在大大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区域性、时空多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性和可控程序低的行业弱势,使农业登上信息化的历史巨轮。
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现代工程技术也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饲养和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不是常规农业技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在分子和信息化层次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一个崭新的现代农业技术平台。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将逐渐完善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使现代农业成为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