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Workshop后的感想

2010-10-22 20:17 · pttianya

参加了Liza和Simon在植物所三天的workshop,不得不折服。为什么做科研、发文章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游刃有余,人家是优雅滴科研着。我给他们的从容和我们的狼狈找了四条理由(前提是排除智商的因素): 其一,语言优势。如果我们的paper都转投中文的杂志,那么我们的科研不

Workshop后的感想

参加了Liza和Simon在植物所三天的workshop,不得不折服。为什么做科研、发文章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游刃有余,人家是优雅滴科研着。我给他们的从容和我们的狼狈找了四条理由(前提是排除智商的因素):

其一,语言优势。如果我们的paper都转投中文的杂志,那么我们的科研不知要轻松愉快多少。

其二,恐怕就是传承的问题。科研的产出不仅需要智慧的大脑和刻苦,科研传承和积累或者叫底蕴起了一个基础性作用。现代科学研究本来就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古代科学跟近现代的科学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而且他们的貌似也没有经历过中国十年动乱这样让科研几乎拦腰砍断甚至连根拔起的浩劫,人家连绵不绝至少几百年的科学传统(戴维·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中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公元1450年),中国“科学的春天”(1979年)也不过才30年罢了。

其三,他们对科研更有兴趣,或者说为了兴趣而科研的成分大于我们;我们为了生存而科研的成分更浓厚。记起基因组所于军老师在研究生院的课里讲过这样的话:西方世界的观念里doctor degree不是the highest degree but a research degree,选择了读博士,只能说明你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你的职业了。在读博士期间,如果发现你对科研不感兴趣了你随时可以quit,比如,他们班(应该是没记错的话是纽约大学医学院)当时招收了30时多个人,到最后拿到Ph.D的只有不到10人了。其中班里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中途居然退学做出租车司机去了——因为他觉得科研还没有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里做出租车司机有意思。即使他们的老师也觉得很可惜。也不难想象,在那样发达的国度里,每个人的choice非常多,经过过滤剩下来做科研的人当然更多的是真正愿意投身于这个行当的人了。

其四,他们酷爱阅读、学习,基础很扎实。在海外留过学的丁文军老师讲:美国的大学生非常辛苦,整天都是课,有时午饭没时间吃,因为上完上午的课,很快就是下午的课,他们就吃个苹果充饥下继续上课,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学生太幸福了。卢志军老师讲:他很佩服美国的博士后老板的统计学,就问他怎么学的,老板说:大量的学习,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一直不断的学。卢老师也很感慨美国学者读书之多到了让人赞叹的地步。

语言、科学的传承和积累、体制、基础教育这方面的差距,我们当然是左右不了的问题了,不过,他们从大学到博士、博士后期间大量阅读、发奋的学习,倒是让我若有所悟,我有太多的课需要补。

本文引用地址: https://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689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