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丁香园上看到“中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可能在10年内出现”文章 拿出来供大家讨论。
“丁香园:我们发现,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简称汤姆森科技)在2006年成功预测了200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我们对此很感兴趣,也非常想了解你们是怎样筛选这些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标准是什么?筛选的程序是怎样的?我们非常想知道一些细节。
Mr. David Pendlebury:其实这些详细的信息你们都可以在我们的"预测诺贝尔奖"的网页上找到,网址是https://scientific.thomson.com/nobel 。在这个网站上,有很多关于我们的预测方法的说明,包括之前我们利用引用数据和其它的一些数据预测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案例,在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或是 经济学领域都有。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在2002~2004年期间,我们预测的可能获奖的人员名单都是重复的,在2005年和2006年,出现了新的名字。 这些我们预测的名单,虽然有些还没有获奖,但是一直存放在我们的"汤姆森科技候选人之家",这些人在未来几年都可能是获奖的热门人选。
Mr. David Pendlebury: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网页上关于筛选程序中的信息和图表,包括一些文章、成功的预测案例和我们的"汤姆森科技候选人之家",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Mr. David Pendlebury:可 以这样说,我们的预测程序是建立在高被引作者和论文的基础之上,包括进行诺贝尔奖评选的四个主要领域。我们分析的切入点是从汤姆森科技的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isihighlycited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上的引文数据。我们分析的数据回溯到约25年之前。当然,有时候这个时间段还是不够长,因为奖项有时候会颁给那些历史久远的伟大成就的发现者。比如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90岁高龄的经济学家Hurwicz,他的重大发现公布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另外两个共同得奖者就是从他的论 文中得到灵感,并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发表了他们的突破性的论文)。
Mr. David Pendlebury:正 如我所说的,仅仅是着眼于高被引研究人员和高被引论文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帮助我们关注到某个领域顶尖的、最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他 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结果:哪些会引起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关注?这些研究是否足够成熟,并且与最近几年的诺贝尔奖主题不相重复?这个奖项是否能被公正地颁 予三个人之内(规定一个奖项最多只能颁给三个人)?还有一些其他需要考虑的东西,比如可能获奖者的年龄,可能某个可能获奖的人已经年纪大了,不能再等了, 颁奖的时候有可能已经去世了。
Mr. David Pendlebury: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即现在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创始人和名誉CEO, Eugene Garfield博士曾经写了很多关于利用引文数据来预测诺贝尔奖得主的文章。你们可以在他的网站 https://garfield.library.upenn.edu 上用"Nobel Prize"搜索找到,他是该研究领域的前辈,远远比我更有发言权。
Mr. David Pendlebury:请 关注他撰写的"Identifying Nobel Class Scientists and the Uncertainties thereof",这篇文章宣读于2006年4月21日在瑞典隆德市召开的欧洲医学和生物医学科技出版物会议上,同时也于同年4月25日发布在第三届北欧 学术交流会议上。具体可见 https://garfield.library.upenn.edu/papers/lund2006.pdf 。
Mr. David Pendlebury:因此,简要来讲,一些定量的数据,比如总的被引频次、每篇论文被引用的频次、高被引论文数量,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指标,然后,我们才会去考虑其他因素。
丁香园:其次,在中国,包括医生在内的很多科技人员的晋升都是以SCI影响因子为基础的,大家都对此非常看重,总是想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基于SCI影响因子的晋升系统的?您觉得这种方式科学么?对于作科研的人来说是否公平?
Mr. David Pendlebury:这 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能够在被汤姆森科技所收录的高影响力(表现为高期刊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当然是证明实力的一个指标。汤姆森仔细评估世界范 围的期刊文献,然后决定把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编入索引。当然,这些期刊在接受投稿时本身就有比较高的标准。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接受投稿的标准往往 也是最高的。因此,就我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被汤姆森科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了的一篇文章,就很了不起了,如果同时那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又很高,那就更了不起 了。
Mr. David Pendlebury:但 是,这种方法始终不能明确某一篇论文实际上被引用的次数。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的哪个期刊,引用数据的实质就是,绝大多数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是一般的,甚至是寥 寥无几的,只有很少的几篇文章被引用多次。平均被引用的频次是相当低的。当然,一般情况下,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刊登的高被引文章也更多;但是查看一下某篇论 文被引用的实际次数、评估一下该领域中论文的平均被引用频次及其论文的发表年代则是更为准确的。通过我们的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引用分析是需要花费精力的,但 是我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
Mr. David Pendlebury:所以,我觉得能在汤姆森科技所收录的期刊上、尤其是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很重要的。但是我鼓励大家根据论文的实际被引用频次、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发表的时间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丁香园:能否请您预测一下中国谁有能力摘取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的桂冠?毕竟,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还没有中国人获此殊荣。当然,这是一个选答题,毕竟让您从数以千计的候选人中明确给出一个人的名字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Mr. David Pendlebury:这 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我们对于中国的、日本的、西班牙等国家的名字总是比较头痛——因为重姓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最近,汤姆森科技已经开始标引所收录文献的 作者的全名,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碰到了重名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求对每篇文献及其作者的地址进行全面的引文分析。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统一记录某一作者 的所有文章。如果这样做了,将会对进行全面分析十分有利。
Mr. David Pendlebury:毫 无疑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研人员会在诺贝尔的医学生理学领域或者是其它领域荣获诺贝尔奖。我说的这个中国诺贝尔奖得主,指的是在中国居住和工 作的科研人员。我现在还不能给你们一个确切的名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目前由中国人撰写的发表在国际级别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越来越多。一般在此之后的 现象就是每篇文章被引频次的节节高升。然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杰出的研究者和世界领先水平的论文的出现。确实,很多有才华的中国科研人员选择在美国、德 国、英国或是其他国家工作,因为这些国家科研历史悠久,基础设施也很完善。但是,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为这些世界顶级的科研者提供同样的条 件。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本土的科研人员会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并且,我预言,中国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得主可能在10年内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