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尾中的萤火虫 (图中下为雄性) 交尾过程中许多种类的雄性都会把
精子和一种蛋白同时射入雌性体内体,而这种蛋白则被戏称为“新婚礼物”
“新婚礼物” ------卷曲的蛋白
雄性交尾时注入雌性腹部的蛋白能帮助雌性萤火虫生更多的卵
萤火虫在彼岸
09年6月29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一篇关于萤火虫的报道:Blink Twice if You Like Me (爱我就请闪两次)
讲述了不同萤火虫之间,只有雄性通过边飞边闪来展示自己,而雌性则静静的停在草叶上,观察和挑选同种类中自己的如意郎君。在雄性萤火虫闪烁的短短空隙之间,雌性会闪一次来回应雄性萤火虫。
而当拿出闪光笔闪了两次之后,一只雌性萤火虫(Photinus greeni)有趣的闪了一次,应答了“闪光笔”。
萤火虫爱好者、唐代诗人杜牧多次描写萤火虫。在《秋夕》中,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流萤的故事很烂漫,科学家详尽深入的作答往往令诗人们作呕。“流萤”是场烂漫的舞会,也是个竞技场。
只有雄萤会在空中飞舞,不断发出荧光,拼命地献殷勤来博取欢心。萤火虫研究者、杜克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
Sara Lewis 16年的研究见证了,欲将基因传下给下一代,流萤之中雄性个体对于爱的火拼中充满了各种虚伪的
欺骗、残酷的撕杀。(一公顷的草地里有几百只雄萤,而只有两三只雌萤火虫。)
萤火虫在此岸
萤火虫作为环境指示物种,萤火虫的瞧瞧消退预示着潜藏的生态危机,而这种危机正长期被人为忽略。
09年7月9日,南方周末报道了一篇关于萤火虫的故事-----寻萤记,31岁的生物学博士付新华在映秀镇牛眠沟震后伤痕累累的山、淤塞的河和疯长的苔藓中寻找萤火虫。 在这片原本植被丰富的山谷林区,付新华所期待的那个流光溢彩的景象——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一直没有出现。
“囊萤映雪”、“罗扇扑萤” 。萤火虫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但若提到萤火虫,也许更多年轻人会想到的是日本动画作品《萤火虫之墓》。
正如付新华所说:“谁会在意这些虫子?” 对于萤火虫的研究和保护更多会被理解为“没用”而冷漠。这种冷漠让人心凉,甚至到付新华所持的相机都是日本同行所赞助这样一种局面。
日本早已把萤火虫列入保护行列,已有不少人成为“杜牧”一样的萤火虫爱好者,《萤火虫之墓》这样的作品在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来源:
1.纽约时报Blink Twice if You Like Me (Pic1、Pic2 )
2.南方周末寻萤记 (Pic3)
3.Pic4、Pic5 来自Google搜索
4.Sara 有关萤火虫生物学的书:Flash Signal Evolution,Mate Choice, andPredation in Fireflies(pdf)
5 萤火相关虫论坛:https://www.insect-fans.com/bbs/forumdisplay.php?fid=113
09年写的一篇关于萤火虫的博客。前几天付新华来版纳植物园,和他有了一些交流。交流可能很差,但一晃过了两年,觉得萤火虫的现状更加凄凉。今天是生物多样性日,将帖转于此,供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