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揭秘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转载)

2010-08-09 11:58 · fbcf

乳品标准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问题,肉、乳、蛋的品质低劣的原因都根源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国家投入不够,不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制度,实行规模化生产,以后类似于此类的事件会不断出现。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乳品标准的争论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问题,肉、乳、蛋的品质低劣的原因都根源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国家投入不够,不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制度,实行规模化生产,以后类似于此类的事件会不断出现。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央视《经济半小时》8月8日播出节目“揭秘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下为节目实录:

今年6月1号起,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共包括66项具体标准,涉及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所有乳类和乳制品。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1986年颁布的乳品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因此也被称为乳品新国标。然而,正是这个新国标却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

这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乳液新标准进行的一次重大修订。然而,新国标从标准正式发布到实施,引发无数争论。争论焦点之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争论焦点之二是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更有舆论指出,这个乳业新国标让“中国原奶质量降到了全世界最低”。

新国标制定专家起草组组长 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

王竹天:这个标准是适合于我们国家现在的这种养殖方式下的一个标准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名誉会长农业部(奶类)顾问 骆承庠

骆承庠:中国的乳品工业恐怕要完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原乳品订标组副组长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不能像某些领导所讲的,这个标准是相互协调,相互照顾,这样的一个产物。

围绕乳品新国标,我们听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争论第一大焦点就是1986年颁布的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和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都要求蛋白质含量为2.95%,新国标却把蛋白质含量降低为2.8%。那么,这项标准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能否保证今后原奶的质量呢?我们再来看看专家的分析。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 王加启

王加启:不是说这个蛋白质的含量从2.95降到2.8以后,这个牛奶就不能喝了,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乳与乳制品订标组 副组长 曾寿瀛

曾寿瀛;国际上没有一个标准,原料奶、生奶是2.8的,没有。

对于蛋白质标准,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记者注意到,我国1986年的“国标”2.95与国际标准已有明显差距,2010年的标准在其基础上为何又降到了2.8呢?参与这次国标制定的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王加启告诉记者,影响奶蛋白含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目前中国奶业有76%都是散户养殖,在精饲料投入不足,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奶蛋白含量。1986年制定标准时,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奶牛数量少,都是集中养殖,2.95的指标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并不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原文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2457&do=blog&id=351299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