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答记者问
《北京青年报》下属于的《北京科技报》记者李鹏于2010年10月18日要电话采访我对外电报道的看法,当时拒绝电话采访,请他把所问的问题用Email发给我。10月19日收到记者李鹏发来的问题(附后),我非常认真负责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并把我对外电报道的评论及对问题的回答一并发给他,特别强调成稿后一定要我看过才能发表!并且电话一再强调,成稿后一定要我看过才能发表!10月21日我收到样稿,并进行了修改。该采访报道于2010年10月25日《北京科技报》发表。
今天上网查资料,看到《北京青年报》竟然断章取义地又发表了一次!《北京青年报》所表述的观点具有极大地误导性!我打电话找了《北京科技报》记者李鹏,请他帮助处理《北京青年报》的误导性报道!《北京青年报》是国内的大媒体,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附:1)《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全文
2)记者对我的采访问题及我的回答与评论
1)《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全文:
《参考消息》9月30日文章《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原文如下:
埃菲社北京9月25日电 中国用来防止沙漠快速扩张而栽种的人工林被称为“绿色长城”。到2050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4亿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然而,专家们仍对上述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争论不休。
中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称,中国已经实现了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
据统计,过去1 0年中国共植树560亿株,2009年种植人工林588万公顷。环保主义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表示,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中国每年种植的树木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2.5倍。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北京为清洁能源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关停了许多高污染企业。
植树造林的支持者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有助于制止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沙漠扩张。
专家称,新生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生长缓慢的植物更强。生长迅速的杨树、白桦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几乎是冷杉、落叶松等树木的两倍。
因此,政府在宣传中把“绿色长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并一直强调植树造林对于制止环境遭破坏的重要性。
然而,这场官方运动招致了众多非议。
批评人士称,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此外,很少有动物能够适应新生林。
专家指出,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当地土生的树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沙漠化,但“绿色长城”使用的树木大都不是土生品种。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今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原本没有森林覆盖的地区植树造林实际上会削弱当地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
而且使用新品种树木代替土生树木无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退耕还林会降低土壤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改变用途后,土壤降解甲烷的能力会下降80%。
专家表示,虽然“绿色长城”在防止沙漠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会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包括动物在内。
原文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3950&do=blog&id=37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