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读到《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中文《参考消息》),一直在查找报道的原文;各方面信息源均没有找到外电报道的原文。现仅根据《参考消息》转译的中文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没有彩色覆盖的是原报道内容,我的评论用彩色标出)。
《参考消息》9月30日文章:《外电报道中国“绿色长城”计划存隐忧 》
埃菲社北京9月25日电 中国用来防止沙漠快速扩张而栽种的人工林被称为“绿色长城”。到2050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4亿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然而,专家们仍对上述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争论不休。
这里的数据是错误的(可能是翻译错误),如“到2050年,中国人工林面积将达4亿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这显然是错误的!我想这应该是翻译者误译了,否则,就是报道的人对中国一无所知!
中国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中国政府称,中国已经实现了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
这个数据基本正确,实际上,2009年底国家林业局已经公布:人工林总面积已经达6168.8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0.36%。
据统计,过去1 0年中国共植树560亿株,2009年种植人工林588万公顷。环保主义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表示,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中国每年种植的树木是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的2.5倍。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预计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北京为清洁能源技术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关停了许多高污染企业。
这个数据与描述基本正确。
植树造林的支持者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有助于制止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沙漠扩张。
专家称,新生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生长缓慢的植物更强。生长迅速的杨树、白桦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几乎是冷杉、落叶松等树木的两倍。
上述观点,我基本是认同的,但前提是:植树造林必须是遵从自然规律的植树造林,是“适地适树”的造林,只有这样的造林才有助于制止沙漠化的扩张、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固定。相反,如果植树造林没有遵从自然规律、没有“适地适树”,则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甚至会产生更坏的生态后果。
因此,政府在宣传中把“绿色长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并一直强调植树造林对于制止环境遭破坏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妥,“绿色长城”(“绿色长城”是在三北防护林启动建设10周年、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所题)是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标志,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以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样板无可非议。上述观点并不是否认三北防护林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当时技术与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些问题。
然而,这场官方运动招致了众多非议。
批评人士称,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此外,很少有动物能够适应新生林。
“人工林的树木种类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绿色长城”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这些话本身就不通,不知道是原作者的错误还是翻译的错误。如果是原文就是这样,显然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人工林的树木种类怎么能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呢?“绿色长城”又怎么造成了森林质量明显下滑呢?
专家指出,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当地土生的树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沙漠化,但“绿色长城”使用的树木大都不是土生品种。
“新生林使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面临极大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老生常谈;这也是众多非议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依据。我们的研究与观测结果同样证明,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比如降水量低于300-350mm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尤其是大面积造林,势必要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当地土生的树木(应该称“乡土树种”)。这一观点仍是基于以往人们普遍对三北防护林存在问题的理解;而目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中已经注意到干旱区造林失败的问题,也认识到“乡土树种”的重要性,并在工程规划,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中充分考虑了“乡土树种”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研究团队一直关注的问题。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今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原本没有森林覆盖的地区植树造林实际上会削弱当地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
这里引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实际都是中国人做的研究)的研究报告结果,我查到研究报告原文(https://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10867),作者是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得出的报道所引述的结论,应该说这个分析结果是相对可靠的;但作者强调的是人工林与天然林及人工林与农田相比的结果,这些结果对于三北防护林区是否适用有待今后大量的试验证明。
而且使用新品种树木代替土生树木无助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退耕还林会降低土壤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改变用途后,土壤降解甲烷的能力会下降80%。
这方面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这里引述《北京科技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蔡祖聪研究员说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研究发现,耕地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普遍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施用氮肥。还林或还草后,不再施用氮肥,土壤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不会再下降,甚至有可能恢复。”
专家表示,虽然“绿色长城”在防止沙漠化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会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包括动物在内。
有关三北防护林对当地的生物链造成影响的研究报告鲜有报道(至少我没有看到相关研究报道),缺乏相关的科学观测试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