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或异种动物的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贮食动物在进化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反盗食行为(pilferage prevention behaviors),例如增加贮食强度、改变贮食方式、驱赶盗食者、降低贮藏密度、多次贮藏等。关于反盗食行为的研究较深入,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例如避免盗食假说(pilferage avoidance)、容忍盗食假说(pilferage tolerance)、互惠盗食假说(reciprocal pilferage)、最适贮藏假说(optimal hoarding)等,然而这些理论都建立在部分贮藏食物被盗食时贮食动物的行为反应上,当贮藏食物遭遇全部盗食时,贮藏食物的行为反应则少有研究报道。近来,生科院张洪茂博士等利用人为取走贮藏的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的方法,模拟贮藏食物被全部盗食,研究了同域分布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大仓鼠(Tscheskia triton)及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对贮藏食物被灾难性盗食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当贮藏食物被全部盗食后,几种鼠都增加了贮食强度,尤其增加了分散贮藏食物的强度。这一结果表明,增加贮食强度可能是同域分布啮齿动物应对灾难性盗食的共同行为策略,同时也表明分散贮藏比集中贮藏可能更有利于避免贮藏食物灾难性损失。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贮食动物对灾难性食物损失的行为反应和同域分布啮齿动物在反盗食行为上的趋同性,对于深入认识贮食动物的反盗食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
该研究由张洪茂老师、吴法清老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黄志远等完成,发表在Animal Behaviour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IMG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s://sky.ccnu.edu.cn/uploadfile/20112221090.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550)this.width=550">
全文连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W9W-525Y4F9-1&_user=1529636&_coverDate=02%2F15%2F2011&_rdoc=1&_fmt=high&_orig=search&_origin=search&_sort=d&_docanchor=&view=c&_acct=C000053552&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529636&md5=6e60723bb7b76f65aa42f062e3a9492e&searchtyp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