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吴乃虎老师纪念性文章,原文中还有三张图片,大家可以直接去查阅原文,吴瑞先生是中国生物界的骄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2008, 28 (3) : 123~125
深切怀念我的老师吴瑞教授
吴乃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我敬爱的老师,美国康乃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教授吴瑞博士,于2008年2月10日与世长辞。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会是真的。然而事实是无情而残酷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我的心情仍旧难以平静。绵绵的往事,回忆起来宛如一梦。虽说时光不会倒流,但吴老师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
我于1983年7月公派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在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吴瑞博士验室学习分子生物学,并参加基因工程的研究工作。整整三年,得到了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刚到康大的时候,我无论是英语水平、实验技能,还是专业基础知识,都是相当差的。绝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在国内都没有做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其困难程度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引起吴老师的格外关注。他不仅具体地指导我制订实验策略,分析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而且还亲自带领我熟悉实验室环境和主要仪器设备,数次到现场指导实验操作。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吴老师曾仔细地审阅了我的部分实验记录,并作了批改。这份实验记录,后来征得吴老师的同意,被带回国以作纪念,至今仍保存在我的书柜里。吴老师的亲切关怀,在精神上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心。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渐渐地适应了环境,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到了3个有关水稻光合作用的基因,顺利完成了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化学法测序工作。此时,吴老师同我作了一次有趣的谈话,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午餐的时候,他笑着对我说:“你才来实验室的时候不够好,现在有很大的进步,我很满意”。这分明是吴老师在鼓励我,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水平不是“不够好”,而是相当差,只不过得益于老师的精心指导、朋友们的热心帮助,也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一点进步而已。
我是拿政府津贴出国留学的。当时国家财政还不甚宽裕,每月只有360美元,吃住零花全在其中,自然是相当拮据的。但就在这次谈话中吴老师告诉我,以后我的工资改由他的研究经费支付,从而使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后,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每隔3 - 5个月便给我加薪一次。为了使我能受到更全面的训练,完成更多的论文,他还主动与国内有关单位联系,把我学习年限由原定的2年延至3年。其间吴老师还带我参加了一次在旧金山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他说,这是让我有机会直接了解国际动态,多结识一些国际同行,对今后工作有好处。1986年在我准备回国前夕,有一位科学家以较优厚的待遇邀我到他任职的加拿大农业部属下的一个研究单位工作,吴老师问我如何考虑,我说己经谢绝了,我要如期回国。吴老师听了很高兴,他对我说:这样好,你己经学得差不多了,应当回国服务,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可以找我帮忙。他还慷慨地将基因探针、各类载体和菌株赠送给我,让我带回祖国。1986年8月我顺利地结束了在康大的学习,回到了久别的北京。
此后的二十多年间,吴老师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的研究工作。1996年吴老师考虑到我回国已满10年,需要再次更新知识,便发来了邀请信,安排我们夫妇到他实验室进修,但后来因国内工作分不开身而没有成行。有两件事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一是吴先生几乎每年来中国时,总要抽出半天时间来我实验室听取研究生们的工作汇报并做具体指导,即使白天安排不出时间,也要约我在晚上到他下榻的宾馆面谈。二是我曾先后向吴老师介绍七名青年学生到他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如果一时难以接纳,也尽可能介绍到其他实验室,无一拒绝。其中有位女学生因怀孕生子无法按期赴美,吴老师还给她保留位置达1年半之久。
1998年8月15日,康奈尔大学举行盛大的庆贺吴瑞教授70寿诞学术讨论会,我们夫妇有幸被邀出席。我亲身感受到吴瑞教授在康大享有的崇高威望,头一次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吴瑞教授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杰出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