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于我们现行的状况多有不满,但探其原因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人说是制度因素,有人说是文化因素,有人说是道德因素,但是体制、文化、道德三者之间有没有联系?没有?有?独立?相关?
有关中国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方面有不少的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先生文笔犀利,措辞严厉,文章气势恢宏,读后 使人酣畅淋漓,但是该书中将中国人的各种陋行痛骂一番之后,并没有对相关行为的根源进行理性分析。另一著作便是华人孟菲斯大学华人教授孙隆基的《中国文化 的深层结构》。此文属于专业性较强学术著作类,读起来颇为吃力。作者通过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角度,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用结构主义方法解析了中国文化根 源。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合理,耐人寻味。作者在新千年版序言中写到“大意:该书出版二十年以来,作者本人来没有见到有多少深刻而有价值的评论。”从侧面反 映出来,作者确实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大会诊,找到了 “病根”。本人两遍读完此书,感觉受益匪浅。因此该文部分观点也来源于此书。
在很早以前,我们就政治性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前一段时间科学网 上也有人经行过讨论。但是我要说的是,谁也飞不清楚,应为它们之间就根本没有界限。任何一个词语,一句话,我们都可以从其中分析出个名堂来。
比如“枪打出头鸟”这个短语很生动,生动得我们不需要想像,也许在小学生看的漫画中都会出现,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了,那只能说很悲剧。在此我们就说其隐含意 思。当聪明的你读到这个短语时,你禁不住就会想为什么要打出头鸟?为什么出头鸟会挨打呢?那么,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了。第一是“枪”的方面,“枪”对于 “鸟”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是要命的,他可以控制整个局面。“枪”会想:“我说了算,谁出来我就逮着谁,因此你们只能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一旦 谁出来,“杀鸡儆猴”(这个词语也是很有中国特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析分析)。第二则是“鸟”的方面,“鸟”可能想到自己,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出头,出头 要挨枪子。 “鸟”还可能告诫别人“你别逞能,小心挨枪子”,这可能是对“友鸟”的忠告,也可能是借“枪威”来威胁“敌鸟”。 “鸟”自己虽然可以做出头鸟,万一不成功被打中这样风险很大,但是他又不能让别人去出头,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万一别人没被打中,于是出头之鸟的处 境就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了,这样不公平,倒不如大家都在枪下老老实实为好。这样一来“枪”“鸟”双方都感觉很和谐。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个字显得特别重 要——“同”,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异”。那么“同”则“和”,“异”则“伐”,结合“枪打出头鸟”的例子看来可以映射出 “同”和“异”的矛盾。
因此,各种思想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脑中。要分清楚精华和糟粕恐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绝对地去区分精华和糟粕是不明智的。
有人说,中国人有两个老师,一是孔子,二是马克思。孔子负责“基础教育”,马克思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导师。马克思思想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构架,但是在这 个构架之中的内核仍然笼罩在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笔者在此不是批评传统文化,而主要是探讨传统中国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以及试图在现代人的行为活 动中追溯传统根源。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指出“大意:马克思主义按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将社会分成了几个阶段即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 会、共产等,而只是将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仅仅归于上层建筑的一小部分,这势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解释文化对人类影响的作用。因此着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 有局限性的。”然而马克思注意显然不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是借过来的,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热和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必修课,但是我们对其了解也似乎只是 “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等对于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很费劲的概念。但是我们不难理解“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我们 在淮北。
因此中国文化的哪一部分怎么样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思想呢?请见下回《中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