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毕业论文版)

2010-05-28 00:02 · psyscience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停下笔,才发现自己已经守在电脑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翻阅了数不尽的文献资料。 时光匆匆,我即将告别美丽的四川师范大学,在这里已经度过了七年。四年的计算机本科学习,使我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三年的心理学研究生学习,使我跨入了人文科学的大门。回首几年来的经历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停下笔,才发现自己已经守在电脑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翻阅了数不尽的文献资料。

时光匆匆,我即将告别美丽的四川师范大学,在这里已经度过了七年。四年的计算机本科学习,使我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三年的心理学研究生学习,使我跨入了人文科学的大门。回首几年来的经历,我感慨万千,衷心感谢四川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给予我的每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我为自己是师大人而深感自豪,希望有一天师大也会因我而骄傲。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梁斌副教授。从我2007年研究生入学以来,梁老师在对我严格要求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导师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下,我参加了很多的实践锻炼,收获颇多。梁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务实的做人原则深深地影响了我。梁老师从不嫌弃学生的拙笨,始终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在他的谆谆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我从一个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跨专业学生,逐渐走进心理学的神圣殿堂。特别是在梁老师的指引下,我接触到性心理和性教育的研究领域,使自己的思路拓宽,眼界开阔,来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梁老师的带领下,我有机会参加性教育的学术年会和申报各类科学研究课题等等。先生之恩山高水长,学生感激涕零,永生难忘。

我要感谢教师教育学院游永恒教授、郭英教授、陈国典教授、王庆教授、张皓副教授和刘海燕教授,是诸位老师指导专业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拓宽了眼界。还要感谢学院陈辉、周云虹以及王亚军三位老师,感谢他们对我一直的关照和指引。

我要感谢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杨雪梅主任和胡芸老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两年半的实践和锻炼,我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操作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些也得益于中心两位老师对我的提携和指点。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很重要的一份财富。特别是自己参加了胡芸老师负责的科研课题,自己收获颇多。感谢学校文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站李瑾老师,在文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站一年的工作,得到了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李瑾老师的指导,这里给了我专业发展的第二个平台。

感谢学校研究生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科涂绪谋老师在我作为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期间的指点和提携。两年的研究生学生干部经历,锻炼了我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这将使我终生受益,此外在校研究生会认识了大量的挚友,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特别是陈沛杉、余倩、刘洪兵、邬婷、严俏清、程丽君等等。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于少萍同学,感谢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还要感谢同寝室的杨延昌、康严昱、张灏、杨槐四位兄长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更要感谢班里的同学们,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大家在操场上露宿的经历,相互的支持和鼓励,实在是令我终生难忘。三年的同窗时光马上就要过去了,祝愿各位都能如愿以偿。

感谢四川大学肖旭教授,虽然和肖老师识于偶然,但这段情谊却延绵无期。肖老师的慈爱和真诚深深的感染着我,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始终走在心理健康一线教授的风范。肖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我才有机会参加教育部在浙江大学举办的2008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心理援助),系统的学习了先进的心理援助的知识和技能。肖老师对我的个人专业成长非常关心,待我像自己的学生一样,给我提供各种专业成长的机会,如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裴秋宇教授和肖老师个人组织的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督导等等。

感谢著名性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自己不起眼的研究得到了该所的资助,并有机会参加了2009年暑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性”研究高级研修班及“性与社会发展”第二届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让自己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性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学者,自己的思路得到了极大地开阔,同时这些也为自己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在同性恋的研究上,爱白成都青年同志活动中心也给了我大力的支持,其负责人雷刚、江华一直都为我的研究给予支持,并为我提供了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感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灾后心理援助组李刚医生和组内成员。从2008年9月参加中港班,到12月中港班结束,我们一起奔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服务。我非常有幸加入李刚医生带领的崇州组,每周到地震重灾区崇州市鸡冠山乡为当地受灾群众做灾后重建服务,从板房区一直到灾民回到家里。鸡冠山乡工作结束后,我们又开始了绵竹市西南镇的灾后服务工作。我们的工作都非常融洽,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支持和照顾。我学到了很多医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实在是受益匪浅。

感谢学校政治教育学院田华老师,我在读本科的时候,田老师曾经教授过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田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在读研期间,偶然的机会,发现田老师是性教育研究中的干将,非常佩服,从此交流开始多了起来。在田老师的带领下,我有机会从2009年5月开始参加梅婷“心联1+1小屋”服务灾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田老师对我非常关心,特别是为我个人的发展做了很大的努力,我十分感动。

感谢在西华大学工作的唐璐嘉师姐,她是我学习团体辅导的引路人,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非常感谢她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分享她宝贵的经验。感谢在西南民族大学工作的王亮生师兄,他经常回学校来看望我们,并及时解答我们对心理与教育统计上的疑惑。感谢在西南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的雷鸣师兄,在他即将离开成都的时候,他将很多他自己跟梁老师做研究的文献材料传递给我,为我以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感谢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希红副教授、邝先慧副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张雳、王芳、魏欢、向辉、周升群、周蜀溪、王珊、李剑、贾季琪、徐华春、雷云等老师,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万英老师、庭承怡同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彭世坤师兄,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吴惠明同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庆苏同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德育主任丁旭老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吕礼老师,共青团四川省委周俊,浙江大学梁静、刘燚及2008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心理援助)第九组的同学,四川省妇联陈时策女士,2009年性研究高级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方刚副教授,印第安纳大学Liana H. Zhou等等。感谢学院的各位师弟师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苏春蓉、王煜青、罗文清、亢旭东、卢立文、叶舒、蓝海、汪娟娟、肖威、李宇、薛敏、洪珊、罗琳、黄静等等,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好。

感谢远在天津老家的爸爸和妈妈。七年来,自己长期在外地求学,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们,这是作为独生子的我所一直深感歉疚的。感谢父母对我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给我的力量和勇气。虽然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用那种淳朴的做人态度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以身作则培养我的成长,教会我坚强乐观去面对生活,他们没有给我任何压力,一直在默默的支持着我,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自立的能力。

最后,我要感谢我自己,自己作为思维和行动的主体,经历了无数的喜悦和悲伤,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不过,我始终激励自己要乐观的面对生活,坚持去奋斗和成长。七年来,我结识了很多人,成长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实在佩服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我从一个计算机的本科生向一个心理学的研究生的过渡,终将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

回首几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自己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感激的话也溢于言表,不过都深深铭刻于心,将伴我终生。

孙建

于四川师范大学新村3-301室

2010.3.2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