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技界呼唤自由评论

2011-01-19 17:31 · tongpingya

《经济观察报》以“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农业部出面调停”为题,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宋同明、李建生等22位专家写给农业部的举报信。举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世煌任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专横霸道,思想偏激,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学术不端等。建议在此次遴选岗位专家时把张世煌“拿”下去。农业部

《经济观察报》以“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农业部出面调停”为题,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宋同明、李建生等22位专家写给农业部的举报信。举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世煌任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专横霸道,思想偏激,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学术不端等。建议在此次遴选岗位专家时把张世煌“拿”下去。农业部复函称,张世煌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做了不少工作,认真负责,为农业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等。经过两次民主评估优秀率为85%,继续连任。

本人是圈外人,不拟对事情本身妄加评论,却想谈一谈玉米科技界存在的虚夸浮躁、扼制批评等不正之风,呼唤玉米科技界开展自由评论。

一是队伍无首自成小团。玉米遗传学家李竞雄先生在世时,依靠刚直气魄和学术威慑力领导和规范玉米界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共同攻关。李先生去世后,玉米界缺乏一位宏观研究有战略、微观研究有水平的领军人物,出现一些隐形小团,你争我夺、相互攻讦。另一方面,本来每家单位和每位科研人员都有自己研究项目或课题,但几家上级部门又别出心裁地下达所谓“粮食丰产工程”、“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入户”等等项目,又在科研人员头上戴一顶所谓“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各牵一条线,各管一小片,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也是客观上助长自立山头、互不团结的原因之一。

二是虚夸浮躁庇护垄断。最典型的是北京市农科院赵久然炮制“超级玉米”以及零缺陷(零风险)理论,狂言玉米亩产超过2 000斤,年种植面积4 000万亩,骗取国家2620万。赵先生分别“赠送”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登海种业等单位一些人,多则100多万元,少则几十万元。还在《玉米科学》著文高调声称,聘请了戴景瑞院士等著名专家为“超级玉米”项目顾问!又蛊惑李登海以“超级玉米”亩产超过4000斤为“项目”骗取国家8760万元。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虚夸和浮躁笼罩的阵地,以金钱和观点集结的团体。通过采取集会造势、屏闭网帖、控制报刊等方式扼杀异已意见,没有人愿意或敢于批评。玉米界人士心知肚明,如果再把“超级玉米”塞进“十二五”攻关项目,有哪位愿意自砸饭碗也砸别人饭碗呢?

三是欺上骗下控制舆论。2010年玉米科技界召开几次大型讨论会,别看六七百人的会议声势浩大,大多是请几位官员权威作个象征性的大报告。从来都不敢举行小组讨论,惧怕学术批评,难以听到不同声音。例如,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指导的“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以来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出现日益攀升的玉米超吨粮高产纪录,大面积亩产超过1000、1200、1300公斤,甚至出现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百万亩玉米超吨粮”,签字验收的多是专家组赵久然、赵明等人。就这几个人成了浮夸风的“吹鼓手”,搅混了科技理论。去年9月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玉米栽培学术会上,有学者撰文《关于万亩玉米超吨粮验收方法的商榷》,这本来是个旨在引起玉米界注意学术问题,会议主持人赵久然不准在会上散发此文,断然拒绝此人出席会议。

玉米科技界缺乏讨论学风,迫切呼唤自由评论。科学研究要有新进展,就必须有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辩论争鸣,一些新火花、新思维、新观点,常常是在不同观点的交叉碰撞中产生。只有争鸣才能激发出思想火花,只有争鸣才会推进科技进步。

说到此处附言几句:张世煌高傲自大,刚愎自用,目无尊长,出言率直,这在玉米科技界是出了名的,实际上他也正在“自食其果”。至于他发表的的一些言论,我看大多数还是关于玉米科技方面的不同观点,有一些有可取之处,受到同行的认可;并没有恶毒污蔑、辱爹骂娘的人身攻击。我觉得不必太过于计较了,应从他的观点和言论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如果科研人员都能畅所欲言,直叙观点,为工作哪怕争得面红耳赤,我认为对玉米科技事业的发展还是有好处的。您说呢?

佟屏亚博客https://blog.sina.com.cn/cornexpert

附件:

“中国玉米界22位知名科学家就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的系列问题给农业部的举报信”在“新青年网”可查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