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闻国内又成立了一所生命科学的学院——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https://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2686),新闻里写“开院”,其实学院09年就存在了。而且两位院长都是海外相当有成就后全职归来,所以这或许是国内生命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日渐兴旺的又一反映。
之 所以是“又一”,是因为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清华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在新浪网的招生宣传视频,其中讲到他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时颇有共鸣,原意大致是生 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非常广泛、有趣和值得投入一生于其中的科学。然后他鼓励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立大志于生命科学研究,报考像清华生科系这样能成就这一志向 的大学和专业。我也是觉得只有立下宏图大志的学生走入生命科学的旅程,才会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而不会在一些被现实因素困扰的人生十字路口半途而废。在 一切都向钱看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受教育和做科研,需要有坚持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理念和标准的呼吁者,以对抗社会上那些“学了那么多还不如没上学的赚 钱多”的嘈杂之音。
想 到这里看了一眼窗外,又是一年梧桐叶芽孢生机勃勃的往外吐露,而其上方抢到阳光的同胞们早已伸展开来,迎风摆弄傲人的身躯。梧桐叶子太多了,以至于下方晚 出芽的叶子已然得不到阳光的滋润。回头一想,为什么国内大部分机构没有形成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还是跟“人太多、爱比较”不无关系。人就像这树上的叶子一 样,上方的长得又多又快,遮住了下面的,不同的是叶子并无忧乐,人却始终受不了“比上不足”,特别是比起和自己同样时期发展起来的人。这样,把自己的快 乐、忧愁始终建立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上,失去了生命真正存在的意义。试问父母生下我们,就是要我们与别人比较一生吗?当然不是。殊不知,下方的叶子比较靠近 土壤,能更充分汲取生命所需的养分,就像不在乎高低的人,会更懂得生命的意义。而如果学生命科学的人如果不能以探寻、理解生命本质规律为乐,而为活的不比 学金融法律计算机的同龄人缺那“五斗米”,我看即使高分考进清华生科系最终也可能郁郁不止。
生长在家长代填报考志愿的年代,我懵懵懂懂进了一所医科大学的“王牌”系(所谓王牌乃指这个系的历史悠久和在特定体制下的权威性)。这一懵懂不要紧,经过4年的课程学习,到了第5年实习,才发现此专业将来就业只需要“心灵手巧”,并不需要对生命科学有深刻的理解。不甘心地上了研究生(由于体制原因只能这个专业的一个基础学科),除我外身边的同学大都进入此专业临床学科。即便是基础学科,经过6年 硕博,感觉对生命科学也就是研究了些皮毛,内心充满失望。虽然照猫画虎地做了一些实验、发表了一些文章,大部分精力却被“体制”耗去。所幸的是读了大量生 命科学领域的经典文献,自己没法实践的情况下只有从别人的实践中体味乐趣。加上网络信息发达,在专业坛子里编辑领域新闻、追踪研究动态,以此为乐感受生命 科学的进展带来的观念更新。尤其是近几年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出来的认识,屡次让我庆幸“生太逢时”,这也许就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一辈子都会享有的 乐趣。
即 将毕业,周遭同学都在谈如何筹划下一步的白衣人生,如何去一个满意的单位养家糊口,相比较之下我似乎还没到毕业的心理条件,表现在还在联系博士后单位去做 “生命科学”,哈哈,说出来自己都想笑。可是怎么办呢,就像一个一直对你蒙着面纱的姑娘,你在梦里(文献中)撩起她无数次面纱,却始终没有在现实中走近一 睹她天仙般的真容。我知道在“体制”影响下还有很多比我更爱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我到了博士毕业阶段还这样“洒脱”。比起他们,我算 是幸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