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毕业,盼毕业,这毕业典礼却还迟迟未敲定时间,毕业证书也不知何时下发,以致俺还得以未毕业博士身份继续写博文。不过回想博士阶段生活还算惬意,不免有点 留恋这个青涩的身份,虽然内心充满对毕业后新环境的向往。不知道今年和往年的毕业生是否都有着同样的心境,我想应该都是五味杂陈吧,既获得了从旧环境中解 脱出来的自由感,也要承担即将面对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
在 很多情况下,医学毕业生会将这些方面的压力作为选择毕业后去向的衡量依据,比如尽可能找到好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暂时找不到,就上个博士后“缓一 缓”,如有可能就出国镀一镀金,再回来求职于大医院(当然有志于做基础科研的不在其内)。随着国内院校开始越来越重视科研,一些医学毕业生也会为了竞争院 校里的科研职位挤伤脑袋,毕竟大医院早已饱和,小医院又吃不饱养不起那么多医生,俺曾待过的一个小医院的小科室就常有六、七个医生围着一个病人转半天。总 归,在当下的环境中,在医学生同胞中听到的怨言总是比满意的话多得多。
这 些问题不是我们造成的。选择学医并没有错,十七八岁时我们中大部分人的志愿选择体现的是家庭(族)意志;想当医生也没有错,还反映了这些孩子的淳朴和高 尚。但是以吾之拙见,错在于大家认为学了医就应该当医生。其实,在受医学教育的漫漫旅途中,有很多改变或丰富人生职业历程的机遇。大一学高数、物理、化 学,教材虽都冠以“医用”一名,但已足够激发一部分刚在千军万马中闯过高考独木桥但犹未退火的学子的思维能量;大二接触医学基础课,不仅让我们对高中生物 中很多生硬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活了近20年 的自己的身体有了基本的科学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动脑和动手训练,初步辨别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医生;大三桥梁课让我们知道在人体这个庞大的系 统中,一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复杂远超乎我们想象,而医生的角色则是在科学家侦探探明真凶后的捕手,眼准、心狠并手快的将疾病拿下,但侦探的工作没有 做足时他们也束手无策,旧病死亡率居高不下,新病发病率来势汹汹(昨天Lancet的WHO研究称世界上已有3.47亿糖尿病患者,中国及印度就占了1.38亿);大四、大五的专业课和实习让我们知道了医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始终在与管理者、仪器设备、工业界甚至法律界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治疗患者,医疗行为不会仅仅是一个医生职业支撑着的。
经 历了这么多跨界的机会,为什么医学毕业生还是认为首当其冲应该选择医生职业呢?教育,还是教育。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关,从小父母亲友就常常在渲染白 衣天使的崇高之处外,还不忘为其贴上一些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标签。社会教育,历史故事里的“神医”,大众媒体上的“圣医”,甚至电视剧里潇洒倜傥的青春偶像 派“星医”,无不激发我们为了求得一介白衣苦苦奋斗以扬眉吐气。学校教育,严格按照入学时招生专业限死培养不说,发现不务正业的学生就定性为差生,不为其 创造“改道”机会却坚持将其“改造”,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还将此生在别的方面具有的才华和兴趣浇灭。经过多重教育,我们的择业价值观逐渐同化,对于有同学转 行去干其他领域的事情第一感觉总是小有惊讶。
但 是,奔波在成为医生道路上的我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仰望星空时的征服欲,初中时对数学物理公式的演化之瘾,和高中创办诗社时的澎湃之心?是否也曾对医学基 础实验严谨的设计和奇妙的探索过程动过心?是否也曾幻想过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业经理人,靠实力为当下腐水横流的医疗产业做出标杆性的业绩、成为推动产业良性 发展的一支力量?什么时候判断自己去向选择的标尺不是现在的家庭、社会、学校的价值取向,而是凭自己的天性、内心真正想尝试的兴趣时,不快乐的人就没有现 在那么多了。
幻想着有那么一天,不管教育体制有多少不足,仍然有一大批我行我素的孩子,拿着医学生文凭当着科学家、律师和经理,甚至是自由职业者,时不时发个帖评论一下当前的医学界此事彼事,观点中既不失专业的精辟深邃,又透着一股跨界的清新之味,那个潇洒,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