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美国呆了好几年,但对美国的了解还是不多,主要是生活圈子小,大部分时间都困在两个小房间里,接触到的人也不多。除了与教授、博后、研究生、技术员、送货的、扫地的有比较多的接触,还就是在实验室里实习或打工的高中生或本科生。也就是说,对美国的年轻人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美国的与中国的生物专业的年轻人相比,大概有以下几个不同:1)他们的数学学得不多,只达到勉强够用的程度;2)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强,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说话的年轻人,大多数都能清楚地让对方知道他们的想法,也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3)课余时间比较多,但通常会安排得很充实。
这个概括比较牵强,来自哈佛、之大和不知名College的本科生相比较,素质肯定会有所不同。以上所说的是我见到的基本属性。能到实验室干活的高中生或本科生都是经过实验室导师面试后筛选出来的,这可能也导致了以偏概全。
回想自己的大学年代,再加上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中国大学生现状。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是:中国的教育,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对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跟中国社会环境也有关系。目前祖国的关键词是“维稳”,以前虽然没有明确,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吧。在这个环境底下,“套子里的人”的生活方式把“独立”稳稳地压在底下。
先别怨社会,还是谈谈教育吧。美国的教育强调个性的发挥,目的就是让每个小孩和年轻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所以美国的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上课时间都偏短,课余时间很多。这样一来,家庭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位前辈的儿子今年秋天要上大学,他很优秀,已经拿到了MIT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还在等哈佛的。他获得了很多奖,钢琴也达到了业余最高级。我问那位前辈:您让他弹钢琴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他的课余时间太多,太闲了,这些东西可以让他忙起来。
这个“忙起来”是关键,也是成功与不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差别所在。参加这些课余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是一方面,让他们的生活充实,不让他们有胡思乱想、胡作非为的时间也很重要。
在电视上的美国大学生常做的事情是:谈朋友、交朋友、开party。但我看到的情况不完全如此,以上的情况只会发生在星期五晚上到星期天下午。其他时间,美国大学生还是挺忙的。大学是建立自己未来的关键跳板。毕业以后要找到好的工作,除了成绩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不错的推荐信。要获得实践经验和推荐信,美国大学生就要想尽办法去找课余时间的工作机会。表现好能获得教授的推荐信,当然,也能赚点零花钱。
有一位大学生跟我一起工作,除了负责做果蝇食物,还帮我做一些果蝇遗传学的实验。她的领悟能力很好,通常只要教一遍,她就能理解,能记住。但她的生物学基础不好,很多概念都不知道。后来一问,才知道她是刚入学的。这让我很吃惊,在我的印象中,“进实验室”应该高年级同学的事情。我在读大一的时候做得最多的事情除了上课做作业就是要处理新环境带来的郁闷,与她现在的有条不紊的表现要差一大截。
故事将到这里也该结束了。我想,对某些北大学生的易怒、沉迷、怨社会等等行为,也应该找到了答案。问题是,如何去做。中国不能丢掉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更不能损害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队伍。但事实却有点儿不对。
天翼博客:https://birds1234.blog.sohu.com/169563838.html
不写几个字对不起天翼兄,把他的劳动成果直接转过来了。
先说说身边几个生物或者医学博士的数学和基础知识,基本上2位数的乘除需要用计算器,有的到现在连配buffer要对着protocal配,连简单的摩尔到质量的换算都没有搞清楚,还有一些buffer不会配的。但是说起利比亚,可以滔滔不绝狂砍2个小时。
再说说那些高中生和本科生,从去年年底就收到老板转来的各种申请,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希望有机会到实验室接触,看看他们的申请信,真的为很多来自国内申请博士后的同志担忧,虽然小孩子不可能发表文章,但是他们强烈的表达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寻找探索的乐趣。而很多人申请博士后的材料过多的强调自己会做什么什么技术,而不是享受自己所经历过的研究,无法表达出自己为何要申请博士后,很多从老板转过来的材料无法看出申请者的动机和研究基础。难怪老板说每天要删掉很多来自国内的申请信。
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不是稀奇的事,因为好的科学来源于乐趣,有些例子很难忘记,塑料污染非常严重,污染的处理很难,因为难于自然降解,有个澳大利亚的高中生就搜索身边那些已经降解的废弃塑料袋,寻找这些塑料袋发生降解的原因,偶然又巧妙的发现一种能够高效能降解塑料的环境分枝杆菌,其价值可想而知。
应试教育真的把人给考傻了,美国的医学生可以说是掌上明珠,但是医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记忆和应试。跟天翼兄同在芝加哥大学的Janet Rowley,可谓医学遗传学的先驱,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费城染色体中的染色体转位,她在一次演讲中说,“医生的科研意识很不怎么样!”令身边的医学生嘘声四起,尽管我感同身受。教科书始终只是教科书,把简单的实验结果抽象化,把事实上没有清楚的问题逻辑化,很多问题至今还是个谜。今天早上跟一个同事讨论免疫学上的Th1和Th2细胞,尽管这两种细胞在免疫学教科书上写的非常清楚,可是聊着聊着就觉得这个概念是bullshit,这个概念的骨头里面乱七八糟的事情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