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几十万年前的沂河两岸就活动着人类祖先的足迹,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对沂蒙,始终有着那份憧憬与向往……
二、 走进沂蒙
1
列车驶入沂蒙,远处朦胧的山影,在阳光下显出淡淡的黑色;车道两侧坡形田上玉米、豆子、地瓜……那么傲人地舒展着枝叶,葱茏的绿散着醉人的清新。
“前方到站沂南……”列车员的声音提醒我们——我们来到了那个童年故事里的革命区。
司机邵哥已经等在出站口,坐进他的桑塔纳,我们第一次与沂蒙有了近距离的接触。邵哥是地道的沂蒙人,热心地给我们介绍着周围的一切。窗外,三三两两的人们,衣着无拘无束,一顶草帽凸现着农家独有的情调;漫步的羊群,有些竟恣肆地跑上公路,邵哥打趣地说:“这里的羊看不懂红绿灯啊”,羊群一般是老人或者孩子拿短短的鞭子驱赶着,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在小羊后面叫着“咩咩”声;偶尔几声犬吠,晃晃悠悠出来一两只大狗,朝着我们车放肆地叫着,“这的狗都不是拴在家里的,它们喜欢在街上跑跑。放心,它们不咬人的。”想起了城里的小哈巴狗,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将近中午,炊烟袅袅,映衬着瓦蓝的天。心情霎那间放松了许多,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拥塞,安安静静,透着和谐、安详,甚至连空气都是那样的清新,忍不住大口呼吸着……
2
50多分钟的路程之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终点站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
简单的休息后,吃午饭了,邵哥用水桶提来了全羊汤!我们都大吃一惊。“咱山里条件艰苦,你们凑合着吃啊……”50多岁的王经理在一旁用沂蒙口音说着,还夹着顺口词儿“我说,我说……”我们几个外地人都懵了,邵哥赶紧在一旁解释:“经理的意思是大家别嫌条件差,都吃好啊!”大家这才笑着坐下。
几个小菜之后,端上了传说中的沂蒙山煎饼,薄薄的几层叠成长条形。我们看几个当地人的吃法,卷起一些凉菜,使劲咬了起来。看我们“努力”嚼煎饼的样子,经理和邵哥都笑了。
频频让酒,话说得并不多,经理更是实在,每次举杯就一句话:“我说,我说,咱喝。”没有拘谨,没有约束,没有餐桌上让酒的客套话,一种很自由的感觉。
下午,邵哥开车带我们到孟良崮山上转了一遍。由公园入口到和平广场近30里盘山路,邵哥开车像走在高速路上,风灌入车内,卷去了午后的疲倦。车外,树木倔强地生在石罅间,葱茏着生命的绿,很美。天然氧吧,空明、澄净,我们贪婪地呼吸着……
到和平门后,我们步行上山。上山的阶梯小道,都是当地的路工用肩膀扛上山的条形石铺成的。山道两侧,从生者灌木、松柏,暗暗的绿,似乎随时都可以滴出水来。偶尔几只鸟飞起,打破森林的静谧。让人想起青岛崂山,崂山是一种近乎霸道的美,山路陡的厉害,树木也近于苍劲,幸而有山泉的叮咚,演绎着和谐。孟良崮的山则是一种柔和的美,曲径通幽,给人的是亲切感。通到主峰去的路旁岩石上,多是人物题词,如粟裕的“烈士精神,万古长存”,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有许多由历史典故衍生出的景点,如:古城墙、旗帜石、跑马梁、拴马石,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身。
再向上,到了蝙蝠洞,拿了手电筒,邵哥带我们进去。洞内是冰澈的清凉,冲去一路的汗水;沙沙的水声,漆黑的山道,电筒的微光,一种神秘感攫住我们的心。尽头处,邵哥晃动手电,恍惚中,飞出许多“鸟儿”,邵哥喊着:“拍照啊,看,白蝙蝠!”,聚光,细看,果然是白色的蝙蝠!我们都惊住了,忙成一团,拍照,再拍照……
到主峰,都累倒在岩石上。
下山,我们经过国民党七十四师指挥部。看门的是一位老爷爷,黝黑的脸,深深的皱纹,敞襟,穿着黑色圆口布鞋,身后紧跟着一条廋黑狗。开门后,声音模糊着给我们讲着里面的一些革命遗迹,有当年的担架、水壶、子弹、军用物资箱,还有张灵甫将军(国民党七十四师师长)的画像。离开的时候,我和小拐与老人要合影,老人咧嘴笑着:“怎大年纪啦,照什么相啊,呵……”最后,实在忸不过我们,老人和我们站在一起,却记得使劲去拉起敞开的衣襟,我们和邵哥都笑了。这就是沂蒙人民吧,纯朴实在。来自心底的感动,为了那份纯美,那份乡民的质朴。
到山下,安排住处。在旅游度假村的几间大屋里,每人一床崭新的棉被、凉席,还有洗衣盆、香皂……
3
第二天,大雨磅礴,原定的走访附近居民的计划取消了,无聊的我们在住处看雨。天黑沉沉的,雨水如注,闪电划过远处朦胧的群山,连续不断的炸雷,在屋顶轰鸣,很苍茫的感觉。
这里就是当年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国民党七十四师全军覆灭的地方,几百万人的血流在这里。隆隆的雷声,似乎传来遥远记忆的呼唤,凝重深远,一份历史的厚重的感攫住了每个人的心……
4
旅游系的董教授昨天来到了,早晨,天刚放晴,我们就坐车去了临沂市里。今天要去市旅游局了解当地政府对红色旅游的政策问题,还要去市人民广场做签名活动,能否顺利,每个人的心里都忐忑着。
与我们同车的是沂南电视台的记者部的孙主任,上车就是对我们“训导”——你们的旗号是“赴孟良崮调查服务团”,你们的服务体现在哪里?不如为老区人民做些实事啊……我们汗颜不已。其实我们的服务体现在后期,像在孟良崮设立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当地贫困学生档案等。
到了旅游局,境况尴尬,刘主任迟迟不到,来到之后,对些问题又闭而不答,我们在无奈中离开了办公室。
广场上签名,炎炎烈日,我们做得很卖力,发传单、挂展板、铺横幅……,经理、教授、记者、邵哥也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在广场休闲的老人问明我们的来意后,也帮我们忙乎。签名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可对临沂市民的调查问卷却难以完成,主要反映问题太深奥,幸而有些与我们同龄的学生帮忙做了些问卷。
中午吃过饭后,“暴风雨”来临了,具体事情不再说了,我们很狼狈离开市区返回孟良崮。
这是黑色的一天……
5
去县一中,我们踌躇满志,不会像在市区一样无奈了。再会议室2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铃声响了,最后一节课到了。我们来到了校方预先安排的高二5、7班,发下了传单、问卷,学生们做得很好,至少态度是虔诚的。
看着他们的境况,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高高的书本、厚厚的眼镜,看不完的习题,做不完的试卷……傻傻的,唯一的空闲就是晚饭后能在篮球场疯一下,还担心班主任突然冒出来,把自己揪回教室挨批,呵呵……
下午,我们参观了马牧池乡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三间瓦屋里讲述了王换于的生平,各种照片带我们走进烽火岁月、走进沂蒙母亲的生活。心底泛起阵阵酸楚,一中颤栗的感觉,或许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感动。现在王换于纪念馆由其孙子及孙媳无偿照看,供人们免费参观。
之后,又来到支前村,慰问村里的一位老战士——刘德民,83高龄的老人曾是孟良崮战役时期的民兵队长。老人给我们讲述了那段烽火岁月,手颤抖着,声音含混。老人家里陈设简陋,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只有一台坐扇努力转着。离开老人的小院,我们心里又多了份沉重。
6
今天又是大雨磅礴,前几天已经完成了主要活动,上午,我们仅是收拾行李,与经理、邵哥、阿姨告别。下午,各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三、 发现的问题与个人建议
对孟良崮景区,想说的太多——
1、 景区没有规范的管理机构。仅有王经理和两个副经理、一个司机(邵哥)、一个厨师等几个人负责日常工作,人员少,而且无明确分工,往往是一人多职;没有导游、售票员、山林日常维护人员……
景区应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申明制度,加强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掌握所需工作技能;尽快招聘或培训一批合格导游,安排售票员。
2、 景区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登山道上,没有供水处、厕所、垃圾箱;山下,缺少旅馆、饭店,游客食宿不便。
尽快完善硬件设施。对旅馆、饭店,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吸引当地居民投资孟良崮,例如:在山下,居民可开设“孟良崮农家宴”等形式的餐馆。
3、 交通不便。由沂南火车站、汽车站到孟良崮无车辆可以直达。
与当地交通部门联系,增开由县城主要交通枢纽到孟良崮的班车并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立通孟良崮交通指示牌。
4、 景区对当年战役时的文物保护力度不够。例如:七十四师指挥部战时资料部就设在一位看山老人的简陋住处,不可避免会对这些遗物造成破坏。
景区设立专门的保护、维护机构,履行监督、管理、修护等职能。设立专门的遗迹保护馆,收集、保护战时遗留物品。
5、 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市区人民广场的签名活动中,很多临沂市民都不知道孟良崮在何处。
政府协助,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孟良崮的宣传力度。
6、 景区管理者观念狭隘。由于沂南与蒙阴两县是划山而治,孟良崮战役旧址在两县均有分布,景区管理者在利益问题上难以协调,致使出现“两个孟良崮”。
两个县区的孟良崮建设与管理者加强交流,寻找能兼顾双方利益的合作方式,如:股份制等,让孟良崮景区能够“合一”。
7、 景区的活动单一。
可以实行“吃一顿煎饼饭、唱一首沂蒙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结语
其实最大的收获是那份心灵的短暂释然——乡间的羊肠小道、牧羊人的山歌、淳朴的话语、憨厚的笑容,还有那份好无拘束的绿,真的醉人……
或许我们真的疲惫了,疲惫于城市的奔忙,疲惫于人事的纠葛,疲惫于感情的创伤……心灵总需要一块净土来栖息,生活才有意义。
“嘟嘟……”手机震动了,老爸的电话:“你个死小子,还不回家!回来跟我把过年时的那盘棋下完……”
收拾心情,微笑一下,回家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