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导师及学院文化对研究生的影响

2010-08-17 20:31 · liangjf

潜移默化——导师及学院文化对研究生的影响 这几天看大家讨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比较火热,自我感觉同研究生相处还算融洽。却突然想到作为导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潜移默化,导师的教学态度,科研态度,与人相处的方式,及至生活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2010年8月16日

潜移默化——导师及学院文化对研究生的影响

这几天看大家讨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比较火热,自我感觉同研究生相处还算融洽。却突然想到作为导师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潜移默化,导师的教学态度,科研态度,与人相处的方式,及至生活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下面说说学院的风气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农大食品学院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是目前国内食品专业的“两个互不信服”的学校,在国内的排名也交替分列一、二。但是,两个学院有差异很大的学院文化,而且这种差异决定了两个学校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就业取向。

前几天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碰到了不少校友,聊天中发现大部分校友的就职单位为高校食品学院,而且即使目前在研究所工作的也希望今后有什么机会可以再回到高校;突然想到在那次会议之前,碰到一个去年毕业的博士生,正放弃了山东某企业三十万的年薪,开始了每月不足五千元的博士后工作,目的很简单,企业的生活不适合自己,博士后出站时要找一个高校工作,博士后,成了他进入高校的跳板;七月初带学生实习,在某知名国企研发中心也碰到了一位07年毕业的博士生,谈到她的同学时,她说多数同学在高校工作,言谈中显得对那些同学无限羡慕,也告诉我现在有些后悔当初放弃了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的机会,还一再拜托我有去学校的工作机会要告诉他;......一句话,农大食品学院的博士生希望进高校工作。

也有机会和江南大学的一位本科生聊过天,主要是因为他想到农大来读研究生。问他为什么,他说农大的研究氛围更浓些。还告诉我江大的老师一再希望他继续留在江大度,但他依然很坚决。聊天中得知,江大的本科生工作很容易找,因为学院的老师同企业结合很密切,学生很容易进企业工作。想想中国农大,好像本科生就业不像他说的那么容易,有50%左右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保送比例为20-30%,还有20%左右考取,10%左右出国留学),另外50%感觉工作不是那么好找,感觉两个原因,一是多数学生不愿意离开北京,而北京的企业多在选郊区县,所以进企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看着很多师兄师姐进了类似玛氏、雀巢、达能等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自己不太甘心进一个工资仅1500元的小企业上班。

两个学校学生在就业取向方面的差异自认为是学院的文化和导师影响的。

中国农大食品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多,不足百人(90多名),但是,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数量来说,教师的数量很多。学院每年招收200名左右的本科生,200多名硕士、博士生,这样的比例只能是让教师在招生中优中选优,这些“来之不易”的学生自然就成为完成导师们科研的中坚力量;另外,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师均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国外的相关人员经常会来学院搞个讲座啥的(学生们对此习以为常,弄得院领导们经常批评学生不知道珍惜机会),这种情况形成了学院相对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的多数老师都在承担国家项目(支撑计划、国家专项基金、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纯粹以研究为目的的项目使得不少硕士、博士在读书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科研中;相比较而言,同企业结合,为企业解决问题的研究项目却很有限;......学生跟导师在一起讨论时,多数情况下是在讨论实验的安排,研究的进展,数据的整理,论文的撰写,学生没有时间考虑别的。这样的氛围无疑让学生中适应了自己再去从事同导师相关的职业,进一步去开展科研。

对江大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很多老师跟企业有密切的合作,相信学生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做的科研应该和企业有较大的关联,他们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导师也会影响学生。在学院,有实验室的学生独自抱成一团,却非常重感情,每次毕业生离校时的聚餐都会哭的一塌糊涂(其实毕业后的工作地点不过相距几公里),毕业生对在校生仍然不停牵挂——导师是个性情中人;有的实验室学生为人很谦逊,却又不卑不亢,很会与人打交道——导师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有的实验室的人几乎都选择了人际关系相对较为简单的外企工作——导师是个与人无争,有外企情节的的人;......

所以,真的是,作为导师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到了学生们今后的选择和生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