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报》2011年第五期序
-------------------------------------------------------------------
“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为了4月9日在合肥召开的《生物物理学报》第七届第四次编委会,我花时间做了点功课,查了下我们的编委和生物物理所的PI们在今年前三个月发表SCI论文的情况,及这些论文引用《学报》论文的情况。结果着实令我寒心。我们60位编委,今年头三个月,发表了133篇SCI论文,只有5篇引用了《学报》的文章;生物物理所60位左右PI,同期发表了90篇SCI论文,只有1篇引用了《学报》的文章。
从去年5、6月份开始,我感觉《学报》的正常运行已经基本没有困难后,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2010年第七期序,《漫谈SCI》对影响因子的计算作了阐述,并肯定了影响因子确实是评价一个刊物的比较客观、公正的指标;第八期的《先生孩子再结婚》,给出了《学报》如何能首先证明自己实力,给路透不可拒绝的理由收录《学报》的策略;第九期《引用,引用,引用》,坦陈了《学报》过去很多年来比较寒碜的引用情况;第十期序《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再次呼吁《学报》编委、生物物理所PI们重视引用《学报》的文章;第十一期序《毕其功于一役》,定量地证明我们的目标(先把影响因子做到2,进入SCI收录的七千多种杂志的前30%)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今年第二期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试图以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奇迹般的发展,超过了三十年前最乐观的预期,来应证《学报》的发展同样有可能创造奇迹;今年第三期序《春天的脚步》,用《学报》过去二年的文章在今年头两个月被引用的情况,证明《学报》在引用上已经打破了记录,而且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不过,在看到了今年头三个月中我们的编委和生物物理所PI这些和《学报》关系最密切,也是《学报》最能依赖的对象发表文章和引用《学报》文章的情况后,我有种心如刀割的感觉。今年头三个月,《学报》论文被引用次数,决不应该是区区10次,而应该是100次、200次,甚至300次。当然编委中有一部分是生物物理所的PI,所以论文总数不会是133+90。即使我们以最保守的150计算,如果每篇论文引用一篇《学报》相关论文的话,那么《学报》的影响因子在今年三月底应该已经达到1了。所以过去大半年来,我们的苦口婆心,基本是被置若罔闻的;我们将Endnote文件送到所有编委和PI手里的努力,也基本上是徒劳无功,付诸东流的。举手之劳,都不能做到,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到了今天可能都长成冷漠的大多数了。我感动天,感动地,怎么就是感动不了你,是我彼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不过我生来就是个乐天派,决不会被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击倒。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希望,我们所能依靠的对象的产出,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当初计算时是以每个编委每年发表两篇论文来预测的,现在看来这仅仅是三个月的产出,而且这些论文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去年的下半年就已经定稿的。今年还有三个季度,以我们的产出,不要说影响因子超过1,就是超过3,我也不会吃惊。但我也知道,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是我感动不了的(只是希望不要是大多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为理想和信念奋斗时,总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总有形同陌路的众生。为了中文能够成为科学的语言,为了我们后辈的科学家能够用中文发表高水平的工作,我们今天一起种下这棵树苗,并一起为之培土、灌溉、呵护,使之能很快长成参天大树。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当我们回首往事,不会因为无动于衷而后悔,也不会因为袖手旁观而羞愧。我们都会自豪地说,我们都曾一起为创造奇迹而努力过、付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