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5日,我幸运地接到了通知:恭喜您,已经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复试大名单。请于3月10日下午2:00带上相关证件到新实验大楼3楼会议室面试。
我都跳起来了!先前的就业压力、结婚压力与学习压力一扫而光!接着就准备面试的相关学习,找水生生物学的相关老师恶补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技术、论文设计等,在球场上踢球真的变得如此的惬意。全国最早的通知面试的应该就是我了吧?想一想,真是幸福!
3月7号坐着硬座绿皮车直奔武昌。在车上巧遇去广西桂林旅游的保定籍母女俩,女孩儿嫁到了英国,回国探亲。不知为什么,她的眼睛竟然是蓝色的?赶紧跟她请教一些英语的发音问题,人家毕竟也是在英国呆了10多年呐。那个母亲我有点儿不太喜欢,她是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遗老,看得出来,她当年肯定是一个小骨干,应该也干了不少“坏事”啊。就在与这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小家庭交流中,很快就到了武昌,12个小时如看了一场好莱坞大片。
下车后联系了一下在武大读研的师兄,出门在外,有兄弟照应还是很幸福的。到正门附近的剑桥饭店小撮了一顿后,该去水生所见导师了。幸福的是,去水生所的路虽然有4条左右,但除了从靠近东湖的入口进,所有的入口都要先经过武汉大学。我是从武大的正门进去的,仰望庄重的大门上镌刻着的"国立武汉大学",感叹自己当年的志愿填报与流失年华。如果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选择武汉大学做我的大学母校,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庄重、错落和馆藏,更重要的是她满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学术气氛和健康的生活节奏。穿过珞珈山,风雨操场,自强超市,邮局,水院,再经过由于SARS而建起来的围墙,水生所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来。
到处都在施工,路面还有些崎岖。也罢,来年就好了,这并不影响我对水生所的整体印象。走进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由于是三八节,师娘也在,导师很随和,操着夹杂大冶话的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虽然有40岁了,但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只是很多的白发暗示这是一个用脑过度的学者,他告诉我今年报他研究生的就我一个人上线了,肯定要我,只是在复试的时候别太紧张就行,太爽了,没有了竞争对手,我当然不紧张了。还建议我到武大好好地逛一下,看看樱花。随后我就找师兄吃烧烤去了。
第二天的复试很简单,全英语口语复试,自己准备的自我介绍根本就没机会展示,我的口语一直还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直接拿下。第三天,结果出来了,我的复试排名第二,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要知道,我的考研分数恰好是复试线啊。
导师挽留我在水生所做本科毕业论文,我并没有答应(在日后给我带来了小小的遗憾),因为我已经答应本科毕业论文导师的课题了,所以就马不停蹄地回学校,到白洋淀雇船买虾,做有关金属微量元素对虾的免疫系统影响的课题。有关文章在我毕业后一年发表在《河北大学学报》上。也算是对本科导师有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