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信息学这个领域,顶级的工作要么是数据库,要么是软件,我指的顶级,不是说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而是指引用。比如,可以粗略划分,>1万次的算是顶级软件,>1千次的算是一流软件,>100次的是二流软件,>10次的算是三流软件,再少了就不入流了。要是几年都没有人引用,这个这个,只能说是纯粹灌水了。
顶级软件不多,比如BLAST, CLUSTALW这种软件,赚个几万次的引用那真是太小意思了,并且,由于这类软件一般实在是太有名,n年前就被写教科书里了,所以很多人其实是不引的。一流软件也不算多,比如MEGA, Weblogo等等。这些软件一般是细一点儿领域里的主流工具,比如weblogo一般是用于序列分析这个小领域的,其他领域用的就不算那么多。
很多年前,师兄就跟我讲,好的软件=好的名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在甘肃农大混完跑北京农业大学(现在的中国农大)混了个硕士,回校继续混了两年不爽,又回北京混了个博士。我很震撼的是,这哥们64年的人,读本科要4年,硕士3年,工作2年,博士3年,读了12年的书,拿到博士学位居然也才28岁!考虑到那个年代,能上大学都是牛的不得鸟的人,能这么折腾到博士毕业,真是服了。所以说,早早念书有好处,年轻人火力足,折腾的起。于是刚开始估计是留校当青椒,没啥前途就开始周游世界做博后,并且我很佩服的是,居然能转悠个5年并且没干出什么像样的事情。好吧,这些不是高潮,后来这哥们跑到伦敦大学继续博后,34岁,看起来年龄不算大,是吧?好,反正来英国了,没事就瞎转悠吧,说不定当年砸了牛顿了苹果这回又冒出来拍了这哥们一把,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的人生。这份简历我看了无数次,97-06,连头带尾也就10年,从博后做到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而且,其代表工作就是开发了一个起初被无数大牛包括Nei等人鄙视到死,无论如何不肯将其方法加入MEGA中的ML算法,以及PAML软件。刚查了一下PAML的引用,3千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