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学术会议

2010-07-22 18:13 · dyjin

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享受,其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可能是最主要的。我以为,与有关领域中的顶尖人物交流、了解新思想、广交朋友、宣传自己、寻找思想火花的碰撞等,都应该是开会过程中的乐事。至于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前后游山玩水,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自然也很值得享受

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享受,其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可能是最主要的。我以为,与有关领域中的顶尖人物交流、了解新思想、广交朋友、宣传自己、寻找思想火花的碰撞等,都应该是开会过程中的乐事。至于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前后游山玩水,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自然也很值得享受。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十分享受学术会议。多年前分子肿瘤学的先驱Bert Vogelstein曾对我说过,开会最没意思,还说他自己去开会常常是一到就上台作报告,讲完就走。按我当时的体会,他强调的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希望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在大人物后面盲目跟随。我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自然也没有跟随他的做法。

对于后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是充分准备,开会前要将主要报告人的工作和思路搞清楚,与会时才能更加享受其报告。否则,如果在多数学术报告中都迷失方向不知所云,留在会场中自然就只剩下痛苦了。只有准备功夫到家,大多数报告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第二是放开自己、增强信心、积极参与,早年我开会时就曾经要求自己对每个熟悉和感兴趣的报告都提问。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并没有什么等级观念,英语只要表达清晰就可以。对自己要有信心,要记住任何时候都有人英文比自己讲得好,也都有人比自己讲得差。再者,对自己的研究和方向,了解最清楚的当然是自己。第三是认真对待会议的每一环节。无论是大会报告、小会报告还是墙报,事实上对你的工作真正感兴趣的人总是会注意到的。有些与会者不报告自己的墙报内容,甚至不展示自己的墙报,这样做是无法得到别人尊重的。第四是不必过于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出席内容包罗万象的大型学术会议,还是题目较为集中的小型研讨会,都有必要将视野放宽一些,尽力去了解其他同行甚至是与自己专业方向有一定距离的与会者的报告和工作。自己画地为牢,排斥自己专业方向以外的所有内容,那么学术道路只能越走越窄。最后一点,就是要在报告后甚至会后补足功课,将自己感兴趣但没有完全消化的内容查清楚。我一般要求与会同事开会回来后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报告向全组通报,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与会者充分投入会议,并且消化会议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中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连冷泉港实验室也开始在苏州举办专题会议,希望大批的中国学者不出国门就可以聆听高水平的讲座出席高水平的会议。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上的腐败和拜金主义对科学界的侵蚀,加上科学界本身的浮躁和失范,中国学术会议的会风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很多会议沦为商业操作,其学术质量十分低劣。更有不良的会议举办商,以不当经营手法办会,影响很坏。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不奇怪,而且根子在上面。我感到痛心的是,这样的不良风气已经影响到下一代。几年前我有一位来自内地的同事参加学术会议时竟中途离会外出会客及游玩,我十分气愤。有人劝我说,国内不都是这样吗?其实我并不反对在会议前后休假和外游,但绝不能本末倒置,将游山玩水放在第一位。可是,国内的某些学术会议恰恰是将学术以外的因素摆在学术的前面。对于真正的学者,这样的学术会议自然是无法享受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