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岛旅行观感

2010-08-18 10:59 · yangjunchao

在过去的十年里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区域。最近两年住在香港,特地到澳门去过两次。以前也到过新加坡、美国等的华人社区,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能到台湾看看。这个暑假,终于可以全家一起到台湾环岛旅行,算是了却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这里记下的是我们的行程和粗浅的观感。

台湾环岛旅行观感

在过去的十年里走遍了中国绝大部分区域。最近两年住在香港,特地到澳门去过两次。以前也到过新加坡、美国等的华人社区,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能到台湾看看。这个暑假,终于可以全家一起到台湾环岛旅行,算是了却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这里记下的是我们的行程和粗浅的观感。

7月15日,饶河街夜市,台北101

傍晚抵达台北,逛绕和街夜市,吃了有名的胡椒饼和炖排骨。然后逛台北101、Page One书店、纽约纽约和附近街区,颇感时尚靓丽。台北101上看周围景致一般,大致和马来西亚吉隆坡电视塔上旋转餐厅看周围景观差不多,远不如东方明珠上看周边夜景壮观。台北101周边楼层不高,间距也足够大,没有了大都市常有的压抑感,顿觉松弛很多。北京的金融街由外国建筑事务所统一设计,整体风格统一,有华尔街楼群的影子,但楼层远没有华尔街的高,就感觉舒适很多。

7月16日,中正纪念堂,故宫,至善园,淡河老街,渔人码头,士林夜市,诚品书店

远看中正纪念堂气势恢宏,但展品太少,对于蒋介石心理发展和动机取向展示太粗略。见到孙中山祭蒋母文,可见孙对蒋之器重。蒋继承孙中山等创办的国民党及其事业,但在当时国内外各种力量的角逐中处于一个并不很好把握或者说很尴尬的位置。对此王国维看得比较清楚,“孙陈如洪杨”,中国恐“先共和、后共产”。王国维、陈寅恪等为代表的以中国主体文化支撑中国政体并与西方文化、技术、产业充分融合以渐进方式推进改革的思路是可取的,可惜历史并不走捷径。百年之后的今天,只好再回过头去补课。

从中正纪念堂出来,直接至故宫。皇家收藏,偏重奇珍异宝,而不是历史、文化的整体感。玉雕白菜和玉石质地的红烧肉生动逼真,为人乐道。也得窥华夏几千年传国金石玉器书画珍品之真容。华夏地域商周时代文化艺术,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经春秋百家争鸣到战国纷争、秦汉一统,汉魏两晋佛教西来,南北朝胡汉杂合,到隋、唐、宋从地域到文化重新一统,中国文化发展至鼎盛,至明清更臻细微精致巧妙,有关佐证之器物,在故宫可得一瞥。附属之至善园,是游人休闲的好去处。不过工巧有余,精神气质尚显不足,远不如苏州、扬州、杭州园林。

转车至淡水老街,品小吃,闲坐淡水河边小憩。对淡水河的概念深刻,源自于很早时候听张清芳的一首歌,“淡水河边的Man’s talking”,所以这次来台北就顺便实地看看。又乘船至渔人码头,远处天际晚霞中间一片区域特别明亮,很是别致,可能与海峡上空云层厚度和罅隙有关。一大桥气势如虹,在夕阳晚霞中极为壮观。

至士林夜市,规模相当大,但没有逛完。Charles有困意,遂回旅馆。

晚上一个人去逛附近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诚品书店,到凌晨一点多回来。很想找到蒋介石日记翻翻,但没有看到这套书。不仅科学类,历史类的理论研究书籍,也比较少。当然这是和北京的书店相比,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也不算少了。创意设计类或大众性的流行书种类明显多,与西方很好地接轨。陈鼓应的马王堆黄老四经帛书释解很值得注意,这是研究中国早期文化、医学状况的直接资料。我在长沙马王堆博物馆和长沙的书店曾仔细搜寻,反而没有看到有关这类帛书的研究书籍,估计长沙没有什么人研究这些。在香港公共图书馆没找到的李建民的中医研究书籍,在这里看到了。书里资料不少,但很多时候不能区分信史(考古发现或可以确证的历史资料)和伪史(后人编篡修改过或伪造的历史资料),有些观点不正确,比如反驳寅恪对华佗的考证的资料并非来源于可以确证的信史,根据就很不充分,主张与陈相反的观点就没有说服力。陈首先是从原始的佛经看到中医或华佗医书中一些关键内容的来源,然后才考证华佗的来历,以求对中医源流给出合理解释。

7月17日,国立台湾博物馆,宜蘭冬山河,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在国立台湾博物馆,看到台湾原住民族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原住民族在木板上刻痕记时安排农事祭祀的方法、不同民族在不同地域而居的鲜明特征、以及一个民族的阶层形成方式是第一次看到的很有价值的资料。出土的冶铁的方式和残渣也是第一次看到。台湾原住民族资料似乎比较完整,很值得专门考察以说明文化起源和演化机制。对有关资料拍了不少照片。台湾的考古工作是在日治时期由日本学者开始的,几个日本学者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做了开拓和奠基性的工作。日本是亚洲现代化的先驱,中国晚清以后的变革,最初多源自日本。之后发现日本的新理念来源于欧洲,于是出外留学开始以欧美为多。

中午在住的宾馆附近吃了获台北冠军奖的洪师傅面饭,的确不一般。

下午坐车到宜蘭,冬山河傍晚云霞气势磅礴而又空灵,坐船往返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时拍到照片上很出彩。冬山河正值童玩节,喷水之类的游玩场所很多,也有多国的节目表演。精彩程度与迪斯尼和好莱坞还是远不能比。音乐喷泉一类现在各地都有,兰州黄河边的也不错,整个亚洲大概以新加坡圣陶沙的激光音乐喷泉为最壮观。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不少展馆很到位,也有现场演出,但类似的在大陆各地看过很多,没有多少新鲜感。

晚上逛宜蘭东门夜市,吃了三样小吃,感觉很不错。台湾人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细致和勤劳,香港也不错,相比之下大陆民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后遗症很明显,传统文化被严重破坏,文明程度倒退了。现在正在很艰难的好转。

7月18日,纵贯台湾东部,台东市

上午坐火车纵贯台湾岛东部中间一段,很多时候可以看到大海,又是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整个台湾东部平地很少,人口似乎也不多。傍晚到台东,特意到海边看云霞,海上和山上各种形状的云霞很壮观。当然在中国的西南高山地区,早晚云霞也极为壮观。

然后到台东正气路吃了当地很受欢迎的老东台米苔目,很有地方风味的绿豆粉一类的东西。旁边的林家臭豆腐也排长队,我排了若干分钟的队要了一大份。买了些水果,当地特产释迦头感觉太甜了,菠萝这里叫凤梨,口感要比大陆和香港的松软可口一些,西瓜也不错。我们有点贪心,买得太多,第二天也没有吃完,浪费了。

7月19日,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卑南文化公园,高雄六合夜市

台东的国立史前文化博物馆内部做得很有现代感,展示也很有次序和亲和力,有很多普及性知识比如考古史等等的介绍,是比较先进的博物馆了。外部的四周也作了配合主题的延伸性布置,如观景台、民族风格的水舞、雕塑等。但位置远在郊区,离市区大概7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不在遗迹位置,很是让人奇怪。问出租车司机,说是这里只卖这一片地,然后中间的地就可以升值了。司机还说,在大陆地都是国家的,随便征,应该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司机说得还真有些道理。

卑南文化公园做得很细致,还有不同地层考古挖掘和碳14定年代简明而准确的介绍,等等之类,是很好的科普基地。

看过太鲁阁的资料,这次时间不够不去了。这次到台湾,主要看看台湾的文化和经济状况,风景不是急切想看的。峡谷和海岸过去看过很多,如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几处黄河峡谷,四月份刚去过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圣地亚哥一带,所以放弃的地方还有垦丁、阿里山。但日月潭无论如何要看一下。

晚上到高雄,逛了六合夜市。几个夜市逛下来,感觉台湾的小吃普遍的有滋有味。同是中国人为主体,为什么大陆现在反而做的不如台湾?大概是经过三四十年计划经济,小吃这种非常个性化的经济实体不能存在,很多小吃的工艺经验估计失传了。文化方面也是这样。经过大跃进、反右、文革的造反和革命,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内地作为旧的反动的思想意识给“破旧立新”清洗掉了,但在台湾、香港,尽管经过殖民地统治,却并没并这么严厉的意识形态改造,文化传统并没有被清洗掉,还比较好地保持了下来。台湾的主体文化应该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形成的,感觉受日本殖民地时期统治的影响不大,这可能是因为日本文化的根基本身就来自中国,后来的西化或现代化和中国晚清的社会趋势一样,是世界性的发展潮流。而香港受英国的影响相当大。

7月20日,玫瑰教堂、高雄博物馆、科学工艺馆、美浓、英国打狗领事馆、渔人码头等

先参观宾馆附近的玫瑰教堂,精美的程度可以和欧洲的相比,在中国很少见。虽然不是很大,没有广州的圣心大教堂大,和北京、青岛的类似,精美程度也类似,内饰各有千秋。教堂的密度、精致程度和基督教文化在当地的影响直接相关。最能体现美国传统文化的城市波士顿,在一个称作库普利的广场四周,各种档次的教堂密布,可见欧洲文化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高雄博物馆展品单薄,但展出方式很直观,比如228事件,直接以图示方式叙述。

太太带Charles到科学工艺馆玩了整个下午,据说这个“科工馆”比香港的科学馆互动性好。

我自己乘巴士到距离高雄一个多小时车程的美浓小镇,租自行车逛了三个钟头。美浓客家文物馆也逛到了。虽然没有广东梅州的客家博物馆气派、规模大,但里面的展品和展示方式要好于梅州的。梅州的多是文字和图片,以名人事迹为主。这里多以文化习俗为主。还有影视片段。美浓很有南国田园风光,椰林、农田、溪流和溪流两岸的树木、花丛很美,鸟鸣啾啾。一个不大的小镇,很多处佛龛和庙宇,还有新建的颇壮观的。在科学不够发达不够普及的时候,宗教、习俗、言传身教是传承社会主体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中国各地的客家人,都有着同样独特的文化意识,可能与他们重视文化的传承不无关系。这里生活很舒适、宁静。一些住家在村边,是花园别墅。住在镇子里面的,有的门口也花团锦簇。品尝了当地著名小吃粄条,还有羊肉羹,味道很不错。美浓和后面几天中去的集集是非常有特色的两个小镇。

回到高雄,在车站后面那个称为“高雄驿站”的大食堂要了羊肉烩饭和啤酒,味道一般。但纯朴的装饰和很舒适、自在的气氛,很是让人留恋、回味。

然后坐地铁再打车到西子湾英国领事馆。之前问路,包括出租车司机,都强调要上一段很陡很难爬的台阶,我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实际走这段路,感觉还是很轻松。台湾包括香港人的一些娇气大概是长期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滋生出来的。在历史上也总是文明的民族或国家被人口并不多的野蛮民族入侵或灭掉。直到科技的发展并应用在战争中,才改变了这一状况。领事馆有展览,也辟有酒吧。看过展览之后,在酒吧要一杯台湾特色的清茶,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高雄夜景。居高临下,胸襟开阔。然后步行回宾馆,经过渔人码头,一个热闹的酒吧区,又泡了一会儿。高雄整体感觉更靓丽一些,但经济和夜生活似乎不如台北、台中活跃。我住在五福四路爱河附近,一路往回走,在一家书店还买了一本中国古诗的英译本,Song of the Immortals, 很有品位的外版精装本,600新台币,合150港币,就厚度来说,很便宜了。回到香港才发现是北大教授许渊冲翻译的,有点后悔。我当时在书的封皮上没有看到译者名字,书用塑膜封着,也不好意思打开看,以为是外国人翻译的。因为一直没有买到过外国人翻译的中国古诗词,很想买一些,没有多看就买了。许的古诗词翻译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我有好几本了,韵味和节奏感不错,但被批评误译、错译不少。诗歌翻译极为困难,出差错是难免的,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这本是外版,装帧精致,当礼物送人很不错。

7月21日,台中精明商圈、国立美术馆、逢甲夜市

一早离开高雄,中午到达台中车站,穿过台中市区才到旅行社帮着订的文华道会馆。这个酒店真的是偏僻了些,位于西屯区逢甲大学附近,但逢甲夜市也算热闹之地。之所以认可了这个酒店,还由于从网上看到其艺术化的设计,想实际感受一下。总体上还是很时尚,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很舒适,服务员非常和气、周到。在这样的宾馆住几天,感觉很新鲜。但如果家庭居室也做成这样,天天看,那视觉大概会太累了。去下一站日月潭可以在高铁站坐巴士,打车走一段高速路倒也方便快捷,的士费要260新台币左右,和穿过整个台中市区的费用差不多。

三点才能入住,于是按服务员的推荐到精诚街鼎王吃火锅,要了酸白菜的风味。是第一次品尝这种味道,很不错。

大略看了精明商圈,精明一街有点刻意摹拟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商场、餐饮店的布置,只不过很窄很短,也没有塞纳河和宽阔的林荫大道。

然后打车到台中国立美术馆,走出出租车眼前一亮。博物馆的主体为原色砖石墙饰,边缘为现代感的灰黑色大理石。周边空间很大,草地上点缀着各样现代雕塑,很是开阔、大气。在底层数码艺术感受区,听鸟鸣啾啾,看窗外草坪上远古与现代的雕塑,一排树林,孩子们在奔跑嬉戏,更远处的建筑仿佛在地平线上呈现出来,颇有一种时空交错的超现实的感觉。

晚上逛附近的逢甲夜市,文华路上各种果味奶茶和小吃,福星路多为服装和小商品,真的是非常热闹。

7月22日,集集、车程、日月潭

中午到日月潭,然后坐免费接驳车往水里。本来打算乘火车游集集线,但火车因设施维护停开,用大巴替代。离开车还有一段时间,就在水里街上转一圈,吃点小吃。和两个在站台等车的大学生闲聊一会儿,她们刚从清境农场回来,给了我一张从埔里到清境农场往返车次的时间表,向我推荐那些小吃不要错过了。

到了集集,租了一辆自行车闲逛。昔日青砖灰瓦的小站,成为游人拍照留念的背景。临街还树立一颇具现代感圆形钢铁雕塑。闲散的街市,几处巨树浓荫,和周边的农田,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田园风光。有个漂流木花园餐厅,林木和花卉随石径和小溪蜿蜒曲折,非常精美。里面还有几只大白鹅在悠闲的踱步。车站附近桔色卡通葫芦样子的香蕉故事馆很有视觉冲击力。

然后到车程,绿色陡直山坡边的一个小站,另一面依山而上的道路两边坐落着若干户人家。有一位大概是民间画家,可以在木板上现场画各样人物和火车,院子里摆满了自己的作品。估计这里周末应当很多当地人来休闲游玩,有DIY木工厂,一个清澈秀美的小湖,可以参观的酒厂,有很时尚的茶坊、酒吧、小商品店。是个很出乎人意料的深山里的颇有现代感的时尚小车站。

回日月潭时正值夕阳落山,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黛色山峦在晚霞的辉光中在车窗外转移飞驰。到日月潭时,上空云较浓,没能看到日落的美丽景色。第二天早上,天气也不是很好,6点开始到猫栏山步道登高处看湖景,湖的上空和周边黛色的山峦把或淡或浓的云团雾霭都衬托成了淡蓝色,别有一种韵味。高山上的湖泊,在傍晚和早晨,变幻的云霞雾霭和山峦倒影湖中,总会演化出各种美景。虽然天不作美,但也不虚此行。

7月23日,清境农场,华山创意园区,台北西门夜市。

从日月潭到埔里转车到清境农场,一路可以浏览台湾中央山脉的高山峡谷,纵深感当然不能和大陆如四川大渡河等地的峡谷相比,更不能和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之类的相比了,大致和西宁周边或贵州的山峦峡谷类似。

到了清境农场的青青草原,几片起伏的草地上,有几只绵羊悠闲地啃着青草。高坡之上蜿蜒的木制台阶栅栏,称为“长城”。一侧还建有一微型欧式城堡。通过一片小吃摊棚,过一处称作“情人桥”的木桥,到另一处坡地,还有一个风车。是一个很微型的供游人休闲小憩的山坡小园,最初还以为是真的高山农场呢。不过清境二字,名副其实。虽有明艳日光,但高海拔清澈的凉风习习吹拂,登高俯瞰远近峡谷山峦云影,确是心旷神怡。估计在整个台湾,很难找到像河北涞源的空中草原那样的高海拔大草场,更不用说西部纵横连绵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高海拔大草原了。北京西南的百花山和东灵山顶一到夏天鲜花盛开的美丽大草场,在台湾估计也很难看到。

看地图,越过附近的山峰,其实距离花莲太鲁阁峡谷,只有几十公里的直线距离了,也有公路连通。

台湾整个岛屿被治理得很是精致,环境优雅,但毕竟还是个很小很小的地方。就自然风景和人文的多样性方面,远不能和大陆相比。如果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会非常局限。好在台湾人不管去那里都很方便。大陆人想出去走走,现在还是要麻烦得多。

终于环岛转了一圈又回到台北。

休息之后,先去逛了宾馆附近的华山创意园区,旧工厂改造的,很是宽敞。当晚有演出和节目,夜色和灯光下很有情调。拍了一些照片,很有在欧洲郊外旧城区的感觉。其实,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化,或欧化。如果能中西文化融合而有新的创造,那自然是很理想的。

然后去逛了西门夜市。我随身带的旅游资料是日本人编辑的,几年前出版,说这里还有很多小吃店。现在已难觅踪影,或需要钻到胡同里找。主街多卖各种服装类或时尚小商品,或辟为影视酒吧休闲娱乐场所,成了一个商业娱乐区。小吃多为临时出来的摊贩。西门夜市大概在整个台湾规模最大,晚上十点以后有些店家就开始打烊了,人流开始减少。和有些小吃街十二点以后甚至整个通宵都很热闹不能相比。但比4月份刚去过的洛杉矶好莱坞大道相比要热闹。美国经济明显疲沓,消费不足,经济的热点已逐渐转移至中国或金砖五国。这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到一定阶段必然趋向均衡的缘故。

7月24日,台北市立美术馆,九份,诚品书店。

台北市立美术馆设计也很有特色,常设展品多为装置一类,比较前卫,可以免费参观。正值美国费城美术馆莫奈-毕加索绘画在此展出,需要购票,90港币不算贵。我曾到过费城美术馆两次,在台湾时间有限,这个展出也就不看了。

中午到九份。比预想的方便很多,直接坐巴士就可以到了,车费90元新台币,合22.5元港币,往返也就45港币,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最初台湾在香港的那家旅行社推荐我报他们的旅行团,还有忠烈祠、士林夜市,一个人280元港币。说个人去九份交通相当不便,要转多次车,花两三个小时,实在是带有点欺骗的性质。我差一点报了这个团,因为我的时间不确定,最后就没有报,否则真是很冤枉。还有给我订的旅馆,预定的时候就要先付全款,Email承诺的和后来给我的Voucher房型大都不符。我为了处理订房问题特意多在香港呆了两天,后来在外地,反复交涉两三周,离开香港赴台前一天才勉强更正,浪费很多国际长途话费。结果有一个我还是没有注意到,就是日月潭那个,1500港币一晚,酒店本身不错,服务很好,但香港旅行社帮我订的房型也有问题。标注的是标准,我以为就是他们承诺的房型了。入住时候发现不对,交涉很长时间。好在我带了他们Email的打印件,大概酒店又传真我的打印件通过台北当地旅行社(香港旅行社通过这家台北旅行社订的)与香港旅行社交涉,最后才更改房型。回到香港偶然看报纸,果然有香港旅行社有不少问题需要规范的新闻。去台湾在网上预订酒店,台北、高雄、台中都没有问题,有些地方象台东、宜蘭可以选择的旅店很有限,日月潭我提前一个月,因是暑假,在网上基本订不到,不得已只好委托旅行社预订。其实并非多么复杂的一件事儿,但从预订开始一直到出发之前,反复交涉,到日月潭又因酒店问题交涉,虽然最后问题都解决,但在这种小事上纠缠进很多时间和精力,很是不快。其实到日月潭,可以看到很多酒店没有住满。还有很多民宿,如果要求不高条件应该也过得去,大可不必那么紧张。估计这些紧俏的地方,房间都被旅行社拿走了,所以网上订不到。但到了入住的时候,旅行社的客人不如预期的那么多,房间又放出来了。整个台湾旅程很开心,就是被这家台湾在香港开的旅行社搞得有些不快,这儿发点牢骚。但台湾、香港整体情况特别是服务业状况比大陆要好很多很多。

在九份下了车,随着密集的人流穿过窄窄的巷道,两边小吃或小商品的摊位密度极高。在九份天空之城茶馆,要了一份当地风味的茶,带有些淡淡的甜味和清香,和一份瓜子。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欣赏基隆岛和野柳一带海岸上空的云霞变幻。海岛天气多变,这天下过几次雨,空气极为清新,傍晚的云霞也很漂亮,算是旅台几天最为悠闲的一个下午。台湾的茶叶的确不错,在大陆曾经买过多次。这家茶社为一画家自己设计建造,上下多层,观海视野极好,茶具、桌椅也都是自己的创意。茶点味道也很不错,还可以信用卡付账。费用也不是很高,我们三人消费了980新台币,合250港币不到。整体感觉实在是很不错。总的来说,在台湾的餐饮很是实惠,交通费用也不高,酒店比大陆要贵不少,但比美国、欧洲还是便宜很多。

回到台北,在忠孝复兴站下车,看到高记上海菜。可能是新开的,我的资料实在是有些旧了,上面没有介绍这儿还有高记分店。高记老店是49年从上海搬过来的,名气很大,于是就在这儿用餐。生煎包子很有当年在上海读书的学校附近的店里的味道,宋嫂鱼羹色泽更细致精美。从餐馆装潢设计、饭菜做工用料精致程度、味道等几方面来说,现在的台湾当属中国饮食文化之冠,价格也不是很贵。相比之下,香港的西餐很出色。就同等档次的店来说,台湾的餐厅和香港或内地相当,或更便宜一些。而新鲜果汁奶茶味道极好,价格折算后5-10港币,比台湾在香港、大陆开的店便宜很多,但台湾的水果并不便宜,只能说税收或房租或人力成本便宜了。街头小吃更是有滋有味,折算后大多5-20港币,价格方面比大陆还实惠,而味道要好很多。

到旅馆休息之后,晚上九点多,特意坐两站地铁去吃了度小月担仔面,名不虚传。

又坐地铁到市政府旁边的诚品旗舰店。内部装璜豪华、典雅,音量适中的古典音乐袅袅娜娜,对于爱书人来说,逛这样的书店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一直逛到店门关闭,即凌晨两点。从书店出来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了,只好打车回酒店。我在北京、上海、香港喜欢逛书店,过段时间就会把主要的书店逛一遍。到外地有空时,也会逛逛当地的书店。包括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美国的几家连锁书店,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的书店,逛得多了,发现不同地方书店里书的种类的差异,和这些地方的文化状况的差异非常相关。后来就有意识通过逛书店了解当地文化,和逛街、逛商场、逛博物馆之类获得的印象通常是一致的。

7月25日,台湾大学。

一早到台湾大学,椰林大道很壮观、漂亮,建筑很有特色。

一些是红砖楼房,和美国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等的老建筑有点类似。我原以为是中国学人自己设计,后来网友纠正说是日治时期建造的。日本文化主体来自中国,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吸收欧洲文化,当然也会包括建筑风格。日本早期的建筑,如京都的二条城、日本诸多寺庙、一些乡村建筑,都是典型的中国庭院风格。在东京时,从酒店的窗户看过去,可以看到市政府大楼等几处做为现代建筑典范的标志性建筑,都是欧洲或现代建筑风格。日本的乡间也有颇多欧式简易建筑。从浦里到清境农场路过雾社,后来改称仁爱乡,注意到当时的“雾社事件”,即原住居民与日本人的冲突事件,日本人的处置似乎是非常成功的。后来国民党对228事件的处置就不是很得当,留下了很长时期的后遗症。总体感觉日本在台湾的统治很用心,比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用心得多,这大概与日本民族认真、细致、坚韧的个性相关。台湾大学,就是日本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中国的现代化也来源于日本、欧美。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开中国现代教育先河的那代人,大多留学日本、欧美,所创办的大学的建筑也多有仿照国外学校的。北京的清华大学、广州的中山大学(原岭南大学校址)老的建筑都是这样。现在称作北京大学的原燕京大学为美国人士司徒雷登创建,属于教会学校,但主要建筑是精心设计的中西合璧,布局为欧洲风格,建筑本身中国风格更强烈一些。未名湖完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燕南园是欧式布局的花园式别墅,但房子的外观样式是中国传统的,内部装饰和使用功能达到当时欧美的水平,比如壁炉、采暖等。我曾在这里的一间小房子住了7年,对1997年以前的北大的每个角落都很熟悉了。国民党政府迁台、台大改制时的校长傅斯年在北大读书时是五四运动的旗手,后留学英、德,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懂相对论和心理分析的学者,也是中国晚清大变革时期主张用科学来改造传统思想和传统社会的领袖人物。台湾以至中国是不应该忘记这些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们的。看了傅园的傅斯年墓,一些学生在做节目,问起这里葬的是谁,很多人不知道。我以前走过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看到很多哥特式老建筑,随口问了几拨学生,普林斯顿大学有多长的历史,也是没有一个人学生可以正确回答出来。真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学生对历史和文化淡漠得多了。当然,这些东西和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直接关系不大,也情有可原。

想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就是台湾大学毕业的。我入大学时他刚获诺贝尔奖,被请到我读书的学校作讲座,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不会说话”,他的个性和直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是新生,坐得比较靠前,还请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签名留念呢。

也参观了台大图书馆,很宽敞,藏书也很丰富。地下一曾有原住民族研究资料专区,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也看了楼上,影印的四库全书字迹清晰。沿着一排排书架看过去,竟有很多大陆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的书籍。不久前参观广州黄埔军校,一个参观团特请的解说员应该是这段历史的专业研究者,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做校长时特别欣赏毛泽东,请毛泽东来讲课,亲自接送,还说,自己以后要把位置给毛泽东,颇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情意。后来重庆谈判,表现得更是情同手足。同样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但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差别竟然造成一个国家的内战甚至长期隔阂,对于今天的人们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社会毕竟发展进步了,自己终于也能到台湾走走看看,真的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儿。

去之前有个去过台湾的朋友推荐我们到了台北一定要到台湾大学看看。要不是在Facebook看到毕业于台湾大学的Joan又提示我去台湾大学看看,我差点忘了,那将会是很大的遗憾。

台湾虽然是一个小岛,但在华人社会,发展的比大陆好很多,很国际化,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半导体和信息技术有相当的实力,比香港的单一金融为龙头的服务业健康得多,比新加坡要丰富多彩很多。台湾曾是日本的殖民地,后来长期亲美,对外开放比较早,生活习惯明显受日本和欧美的影响,年轻人比较个性化,生活随意、舒适,从大街上、地铁里年轻人衣着可以看出来。公共意识和现代意识比较强,创意设计丰富多彩,地铁出入口、轻轨车站、博物馆等很多新的公共建筑非常新颖时尚,据说都是台湾本地设计。不像北京,快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了。而大陆自己的建筑设计,良莠不齐。有些着实也不错,如广州的越王墓博物馆。但有些实在是不忍目睹,如很多城市的地铁系统,远不如人家几十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我在广州地铁,还发现一处标识的逻辑性小错误。几天在在北京带Charles游览长城,竟然看到标牌“游人止步”的英文是“No Visitor”。这些都像笑话一样,却仍在大陆经常碰到。我算是北京人,说大陆不好,大概不会挨骂。如果香港、台湾人,说大陆不好,大概就有问题了。台湾的社会秩序、交通、空气质量等整体环境优于大陆很多,自然环境也很优美,接近于欧美日本,当然经济和科技实力与欧美、日本相差很远。台湾民众勤奋敬业,社会和谐。生活方面压力似乎较小,至少比香港闲适很多。当然还是中国文化为主体,文化遗迹保存的也比较好,各个地方各种博物馆众多。小吃丰富多彩,各地夜市都非常热闹,举世罕见。但毕竟是一个小岛,本地市场有限,对外物流不便,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很受制约,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等这些地方,只能是在周边社会或经济的影响下发展,而不太能对别的地方产生影响力。而大陆就不同了,这和经济总量、市场容量、生产和消费能力有关。

中午去机场飞香港,傍晚回到了家。其实从香港到台湾是很方便的,比我回北京或在大陆旅行还方便。但去一次台湾仍然是不太容易的事,开证明办手续还是要费周折、花时间的。台港澳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一个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现在去玩一趟搞得跟出国似的,甚至比到欧美还苛刻、麻烦,希望这些人为的限制早日可以消除。

附注:关于台湾的旅行参考书

两三年之前我就开始了解台湾的状况并注意收集资料,但关于台湾的旅行参考书大多不能给出一个全景式的介绍。我经常使用的是DK公司出版的 Eyewitness系列,先给出综述,文化、历史、风俗、风景方面值得看的一般不会缺漏,大量的图片很直观,有助于选择和取舍。而旅行信息还是 Lonely Planet那一套更丰富、实用。可惜出发之前做功课的时候,这两套书都没有关于台湾的。我看过很多旅行书之后,买的一本日本昭文社编辑出版的算是比较全 面,但感觉体例不够好,不如上面两套,且是2007年出版的,资讯有些过时。出发前看到Lonely Planet的台湾一书出版,但是英文版,没有翻译过来,使用起来会很不便,就没有买。台湾、香港、包括中国大陆很多自己出的关于中国的旅行书都不够好,许多必要的东西没有交待清楚,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