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学位制度的反思

2011-04-21 09:45 · jingpeng

从我个人的观察,nature是说了大白话,把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捅出来了。现在神圣的PhD真的是像“种蘑菇”一样,批量生产出来了,尤其是在中国,只要智商正常,不挑导师和单位的话,要读博士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只要能接受延期,基本上都能拿到PhD学位。

这期的nature做了详细的讨论

https://www.nature.com/news/specials/phdfuture/index.html

Fix the PhD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The world is producing more PhDs than ever before. Is it time to stop?

Reform the PhD system or close it down

---------------------------

       从我个人的观察,nature是说了大白话,把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捅出来了。现在神圣的PhD真的是像“种蘑菇”一样,批量生产出来了,尤其是在中国,只要智商正常,不挑导师和单位的话,要读博士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只要能接受延期,基本上都能拿到PhD学位。

      可以说,在这个科学研究全面发展,四面铺开的时代,确实有那么多空间,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这么多人去探索,去投入热情和汗水。暂时来说,对于科学的发展确实是有利的,似乎一切欣欣向荣,然而,从长远来看,可能对科学进展反而有害。

       目前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大量的博士被生产出来,却难以融入社会,缺乏进入工业界的训练,难以发挥PhD汗水中的价值。由于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实需要足够多的人干活,然而研究经费中的劳务费是远远不够聘请训练成熟的博士的,也无法聘请社会上的人员来工作。怎么办呢?科研还是要做的,课题是要完成的。只能招收更多的博士生,因为博士生是廉价的,而且博士生相对比较单纯,有些科研理想。暂时是解决了“人才”不够用的问题,但后果是博士数量呈指数增长。这些博士毕业后,需要工作,却没有足够的职位容纳,大部分只能选择去做博后。但博后只是暂时的职位,并不是长久之计,相对来说,工资也较低,随着博后的累积,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早晚有一天会爆满的。

       提一点浅见,可以在科研经费的劳务费分配中,特别是在工程类项目中,应当根据工作量和难度,参照社会工作的工资标准,给予足够的劳务费,用于聘请训练成熟的博士,体现博士训练的价值,也给后来的博士希望。这样的话,减少了完成研究课题需要的博士生数量,同时招聘了更多的博士参加工作,增加了博士的就业机会。更多地招聘训练成熟的博士,还能加快科研进展,发挥博士训练的价值。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博士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帮助博士生得到更好的训练。

      由于劳务费的支配非常灵活,基本上是导师说了算。如果国家担心劳务费被用于其他非正当渠道,可以像管理设备费等费用一样,进行监督。

必要的说明:

我现在还是研二,应该还是算科研入门中,很多看法和认识还不成熟,敬请批评指正,最好是建设性的。我这里说的话,只能是现在的感受,可能半年一年以后,就是另一种看法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