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导师要厚道

2011-01-11 13:28 · lingfeng

做导师要厚道 在美国,大部分导师都很Nice,导师跟学生的关系也很简单。但是,总是有极少数的导师比较极品。这样的导师,我身边的同学也经历过三个。 这些导师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压迫学生拼命干活。当然,干活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学生在干活的过程中也能够学到东西、提高能力

 做导师要厚道

 
在美国,大部分导师都很Nice,导师跟学生的关系也很简单。但是,总是有极少数的导师比较极品。这样的导师,我身边的同学也经历过三个。
 
这些导师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压迫学生拼命干活。当然,干活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学生在干活的过程中也能够学到东西、提高能力。但是,他们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允许学生在实验室看文献,要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到做实验上去。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完全按照他的设计做就是了。第三个特点就是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为了留住想走的博士后,可以把别人的工作写的论文给想走的那个挂第一作者,作者的贡献完全不顾,顺序可以随便排。威胁修改两年前的课程的成绩来迫使学生努力做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两年前给了个A,,居然宣称学生如果做不出好的结果,就改成B。第四个特点就是喜欢训人,从不鼓励。
 
最终,我的这几个同学都转学或者转为硕士毕业重新申请离开了他们的导师。有些导师由于名声不好,已经无法在本系招到研究生了。
 
我一向以为,使别人痛苦的人,自己也无法开心。所以,这样的导师其实自己也过得痛苦。害人又害己,何必呢?
 
不好的导师,学生终将弃他而去,他招到好学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好的导师,优秀的学生慕名而来,最终,这些优秀的学生又为实验室的发展做出贡献。美籍华裔院士夫妇詹裕农和叶公杼夫妇就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尽心培养学生而闻名。他们是怎样对待学生的呢?
 
“他们认为,学生到他们的实验室来学习,是他们应该帮助学生的生涯,而非让学生帮助他们的生涯;他们从来不像某些教授,收学生是为了要「用」学生、叫学生来帮自己做实验。
 
詹裕农说,他们的实验室有一大特色,就是学生要离开实验室到大学去任教时,可以把原本的研究计划带到新的实验室去继续做;大部份实验室都不允许学生把计划带走,但他们认为,新开一个实验室的时候是最艰难的,若能继续原本的计划,帮助会很大。
 
另外学生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时,他们也让学生有较好的排名。一般来说,做主要工作的学生或博士后研究员会挂名在第一人(主要作者),指导教授挂名在最后(监督者),这两人对这篇论文贡献最大,挂名在中间的作者贡献比较小;詹裕农和叶公杼并不完全遵循这种惯例,在博士后研究员快要可以独立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时,他们有时会让此人挂名在最后,自己则甘愿挂名在中间。
 
詹裕农说,让博士后研究员挂名在最后,表示肯定此人已有指导学弟妹做实验的能力,对申请教职会有帮助。虽然这样他们自己得挂名在较不重要的中间位置,但「我们在这行做这么久,大部份人都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不需要去争取别人的肯定,这对年轻人比较重要。」淡淡的言词中,透露出他们无比的自信心及时时刻刻都在为学生着想的精神。
 
詹裕农表示,他们的指导教授戴尔布鲁克和班瑟都这么做,所以这两位的实验室也造就很多学术人才,他们可说是一脉相传。这种做法长远来看也很好,不但帮了学生,也帮了他们自己,因为他们的实验室建立了好名声,自然就能吸引更多一流学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加入团队,实验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摘自《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夫妻档詹裕农、叶公杼》 https://maybird.pixnet.net/blog/post/15394978
 
因为对学生好而出名,詹裕农、叶公杼实验室吸引到了最优秀的学生和博士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学生,难道不是和做出科学发现一样甚至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那些压榨学生,把学生当工具的导师,最终学术上并无多大收获,因为他难以吸引到好学生而且学生做研究并不主动;当然,他只会扼杀而无法培养出人才。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导师,却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获得成功。
 
朋友们,请记住:从长远看,损人永远都不能利己。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利人的人。”其实,第一种人根本不存在。损人利己的人,要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外界舆论的惩罚,从长期来看,最终丧失人心,众叛亲离,又怎么可能利己呢?所以,要想利己请先利人,如若损人终将损己。
 
好的导师是激励大师。他们寥寥数语,便能告诉学生一个课题为什么意义重大,为什么有趣,为什么激动人心。在他们的指引下,学生觉得自己是在做世界上最重大的研究。在他们的感染下,学生们斗志昂扬,努力工作,乐此不疲。
 
不好的导师是监工。他们定下严格的作息时间规矩,恨不得学生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一周工作七天。他们训斥学生,打击学生的想法。他的学生也拼命干活,但总有一种被压迫被剥削的感觉。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做好的导师还是不好的导师,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说明:上面提到的三个导师都是特例。在国内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导师,也许是因为我在医院读研。到了国外反而看到了,也许是因为大部分导师都很好,对比之下,显得更加突出和难以忍受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