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制与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
自从五个月前看到鲁白教授推荐的《科学启示录》后(我只断断续续地看了前三集),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
科学的发展最终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包括技术的发展是遥遥领先于欧洲的,可到现在却落后于欧美,根本原因是近代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对于这个难题,已经有过许多的研究和回答,包括文化、资源、地理环境的差异等。而我认为,一夫多妻制是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知识分子,信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其实就是认为当官才是正道。而要想当官就要读书,所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不是读书高,而是当官高。
所以,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官本位”的价值观。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导致的是轻视技术的发明和科学的进步,认为那是“雕虫小技”,不足为道。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导致的后果是缺乏科研探索精神,近代科学自然无法在我国产生。
近代科学发源于欧洲,而古代欧洲是一夫一妻制的。一夫多妻制对“官本位”的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既然是一夫多妻,自然就是有些男性终生未娶,有些男性有三妻四妾。哪些人有三妻四妾呢?一般不是有钱的,就是有权的。在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农民一般不会有钱,工商业又极不发达,所以有钱的往往都是当官的,因此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一旦考取功名,就飞黄腾达,便有本钱娶得三妻四妾。
一夫多妻制造成了“自然选择”,那些当官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那么,哪些特点有助于当官呢?首先是对权力的渴望或者社会责任感,这两者都促使人想去当官。其次是聪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要能得到重要,聪明还是很有帮助的,统治阶级想要维护统治,就必须重用人才,人才当然是聪明的。再次是勤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要“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就是说一定要勤奋,要吃苦耐劳。最后是要听话,服从上级,否则肯定难以得到重要。所有的这些特点都与基因有关,具有以上特点的人(也是携带决定以上特点的基因的人),就容易当官,因而可以三妻四妾,有更大的机会把这些基因传给下一代。
上面的分析是对男性而言的。对于女性来说,一般是崇拜当官的更容易嫁给他们,哪怕是为妾也愿意,而这种崇拜也与基因有关。嫁给当官的之后,生育的小孩有更大的存活几率,因为家庭条件更为优越。
所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受到了这个自然选择的作用,结果就是喜欢且擅长当官的基因在中国人之间越积越多,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特点:聪明,勤劳,听话,官本位,忧国忧民。
往上追溯几十代,我们都是帝王将相之后。
在上述五大特点中,只有聪明对科学发展有利。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懒惰的产物,懒惰才会想提高效率,吃苦耐劳绝对是创新的大敌;听话、官本位自然与科学的理念背道而驰,因为科学的态度是怀疑,不是迷信权威;是追求真理,不是谋求高位;都把心思放到忧国忧民上面去了,怎么有时间去思考科学问题呢?所以,少点忧国忧民可能会更好。
YC在吕喆老师的博文《亦论“嫉妒”》下评论说嫉妒之所以是女字旁,可能与一夫多妻制度下女人容易嫉妒有关。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为一夫多妻制还可以用来解释另外国人的另一个性格:不团结。一夫多妻制首先导致的是男性之间为争夺女性的激烈竞争,强烈的竞争精神有助于获胜,其次是导致了多个妻子之间的竞争,竞争性强的,可能得到的关爱和财产分配更多。无论是男性的获胜者还是女性的获胜者,都有更高的几率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因而促进竞争的基因得以富集。
综上所述,一夫多妻制导致了六大民族性格:聪明,勤劳,听话,官本位,忧国忧民,不团结。因此,一夫多妻制是近代科学没有发源于中国和现代中国落后的直接原因。
可是,为什么欧洲古代是一夫一妻制,而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如日本韩国却是一夫多妻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