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要写一篇“大旱之年谈抗洪”的文章,因为不是水利专业,迟迟没有动笔. 现在形势有了变化.
前周还旱呢,现在好象又要涝了。让人无奈。这老天爷是怎么了?气象学家解释,说是“拉尼娜”“恶尔尼诺”,反正意思是人们不懂,无法控制的事儿。
可是, 旱涝急转,恐怕不是什么“拉尼娜”“恶尔尼诺”能解释得了的。
用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一块有坡度的水泥地板, 往上泼水, 则水很快就流走了. 但是, 如果在水泥地板上铺一块地毯, 然后泼水, 则不立即见水流. 只有当泼的水足够多以后, 下部才慢慢渗出水滴.
大地的地毯是什么? 是植被, 木本的是森林, 草本的是草原. 据林业部说, 近年来,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刚下雨, 洞庭湖水位就上涨了, 有点太快了, 基本没有缓冲, 说明植被相对稀薄, 大地板结得厉害, 草原植被退化得很厉害.
大寨的经验现在不见提了, 但其中有一条, 修"海绵田"来保水, 保肥的提法值得重视.
从宏观的角度, 从全国的角度, 从长远的角度, 从战略的高度, 我们要把中国大地修成海绵地. 把老天爷送来的水尽量留住, 保住, 用" 抗洪不如纳洪"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水利工作. 找机会, 善用地理, 利用洪水再造几个鱼米之乡.
从生态学的角度, 生物圈(或生物膜, 生态系统),是由水圈,岩石圈,气圈组成的。其中,岩石和大气基本是常数,变化的是水,它决定生物圈的规模,生物圈生产力。一般以为,水量越大,在生物圈内停留时间越长,越好。水是无可代替的资源。相对而言,能源问题虽然重要,但还是可以凑合,将就的. 但水不行。缺不得,没有水就没有一切,没有粮食,没有农业,就没有生命。
所以,一旦逮着了,最好不要轻易放它走。 全民奋战, 把"洪水"送回大海, 然后再抽取地下水抗旱, 从战略上说, 不经济, 需要调整.
非水利专业, 外行的话, 说错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