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放假,吃中饭的时间正好是电视上钱文忠教授讲授“三字经”的时间。听的蛮有意思,没想到今天中国的文化人是这么来理解古人的哲学的。
看钱教授讲演的神采也有一种似乎很熟悉的感觉,但一直没有想起来这个熟悉是什么。今天讲到结尾处,钱教授把头这么一轮回,画了个圈,然后再一点,说“请听下一讲”,我脑子便腾的跳出了小时候在家乡常花三分钱去听“大鼓书”的一位老先生,故事讲的精彩,到结尾也这么把头画了一个圆,然后一点,说“且听下回分解”。
再接着就想起小时候三分钱还常干的一件事:看“小人书”。思想再一跳又想到今天的“网吧”。想想人转来转去,也跳不出就这几个把戏。
今天听钱教授讲“三字经”讲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解释说其中的“上”和“下”两个动词以前都理解错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排除”,也就是“礼不排除庶人,刑不排除大夫”,和我们今天说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意思。以此来说明我们祖先儒家文化的民主。
这句话听下来就让我想起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是一个小女孩,你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既然如此,我也从一个研究生物的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给这句话“打扮”一下。
我们现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比较讲“个性化”,知道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他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状态就不一样,心理状态也就不一样。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今后对于一个人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讲究“个体化”或“个性化”。也就是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对于人的生理疾病是这样,对于人的心理疾病也是这样。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各种各样的犯罪的人都是心理健康出现了毛病,也就是心理疾病患者。从这个道理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的“礼”和“刑”就是处理犯罪的人的不同方式,也就是要对“大夫”讲理,对“庶人”用刑。
这里我们不要把“大夫”理解成“官人”和“有钱有势”的人,把“庶人”理解成“普通老百姓”和“穷人”。其实有钱有势的人里面有太多没有理智和不讲道理的人,而穷人里面也不乏有理智和讲道理的人。
我这里理解的“大夫”就是“受过文明教育,有理智、讲道理”的人,“庶人”就是“没有理智、不讲道理,比较原始的人”。
这么一“打扮”,“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就成了一种根据人的生物特征而制定的科学的管理和治理人类的方法。
对懂道理和讲道理的人,你给他讲道理,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对不懂道理和不讲道理的人,你给他用刑,用体罚,使之畏惧。
个性化治理,对于生理疾病的病人和对于心理疾病的罪犯,甚至是对于普通大众的管理,都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祖先文化中的精髓,需要细细咀嚼,好好领会。
这么去理解,就不是动词“上”和“下”的理解问题,而是名词“大夫”和“庶人”的理解问题了。
我们对于古人的著作没有必要逐词逐句牵强附会的去让他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关键是领会其精神和逻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精髓就在于分别对待,其它的就不必去强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