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1)本文摘录自: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1949) 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 Pp 240-251.
(2)每书目信息最后的缩写代表馆藏地:B.--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爱图书馆);C.--重庆市图书馆;S。--上海图书馆。
(3)红色标识的书目意指此书未有中科院植物所图书馆的馆藏(植物所图书馆检索的初步结果);黄色填充表示此书为编译或译作;绿色表示此书来自期刊抽印本。
一点统计:此书目总共收录了256本书,其中约有17本书为期刊文章的抽印本。按本书的编写说明,该目录没有收完全用英文写成的书籍,而是至少需要有中文摘要,不过完全外文的书应该没几本。此书目仅来源于BCS三家图书馆的馆藏,要是把植物所图书馆的馆藏也考虑上也不会有很多出入吧。再统计下译著或编译的作品,的确挺大比重的,达到49部(近一半为译自日文),近20%的比例,可见当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遥想当时虽然科学才开始在中国起步,但那时学术自由,虽然是从零开始起步,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比如植物学、地质学。相比较,那时国内外研究差别是要比现在小得多。那时中国科学家(很多留洋经历)及其培养出来的本土学者从零开始,创办国家级的研究院、公立大学及其院系、还有各类私立学校与研究机构,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吸收了西方精髓的科研与教育体系。各机构开始刊发各类英文刊物,用英文撰写文章,许多外国学者在中国大学传授知识,国外的信息能得到较快的翻译。。。向往那段虽处乱世但欣欣向荣的学术研究。
也统计出民国时期国内发行的256本植物学图书中竟然有100本书没有收藏到植物所图书馆。以前以为我们的植物所图书馆在专业文献上收集得相当齐全,可是一比数据怎么就有这么大的缺口呢?也许你可以反驳说,这没有收藏到的很多书都没啥用,收不收藏意义不大。但你咋就能判断一本专业书没用呢?植物学的学科特点还就很多时候老文献比新文献有意义得多。植物所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植物学专业研究所,在许多方面都是代表和体现国家的水平,至少应该极力搜集齐全本国出版的专业书籍,而像《植物属名》《植物种名》这类规范名称翻译的重要工具书都缺乏实在是让人大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