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以为自己会读书了,最近才发现,错了!
接受中国式的教育二十多年,总体看来,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
学知识,同时,不可否认我们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考试能够考出一个人的能力来么?以前我以前大致可以!
做了老师之后,我才发现,分数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对照学生们平时的表现和考试的成绩发现,80分以上的学生在我看来,似乎没有质的差别,只不过,有些人认真一些,执着一些,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罢了,他们得高分数的原因在于答题中,给我们这些阅卷者一种认真的印象,这种印象影响着我们给的分数!相差几分很可能是因为阅卷者的感情因素,这样以来,分数就不是那么客观的反应学生的能力了,特别是学生们缺乏考试经验,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答题,进行开卷考试,更是如此!
对于闭卷考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这样的条件下,成绩的高低通常体现在几个层次,思维水平、表述能力,不擅长表达的人可能在逻辑分析、计算的题中能够很好的解答,但对于文科类的习题,他们就会感到不适,特别是论述,更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就造成知识水平和成绩的不一致性。
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走出大学之后,很多知识都是需要自己自学,怎样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有两天很重要,一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果读了一本书一个问题都不能提出来,那么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学到,我们看书时不妨自己提几个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能够改变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水平!
简言之,把书上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精益求精,那么可以自如运用,这样的读书人可以称之为善学者!可要做到,又是多么难!
过去我把天天都努力学习的人当做自己的榜样,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学习固然需要勤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如果只把自己丢进知识堆里而不能自拔,不通过自己的大脑加工,不跳出书本,形成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不算是一个善学的人,古人云“学而不是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需要学习书本的东西,但别忘了,要充分发挥自己大脑的潜能,善学者应做到三到,眼到、口到、手到,最终的目的多要做到心到、脑到。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发自己的大脑潜能呢?总结起来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考,建立大格局。不能孤立的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孤立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在学习新的东西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学这些知识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一座图书馆的话,那么这座图书馆的先进与否一方面在于书籍的质量,这涉及到我们读什么书的问题,读经典的,还是流行的,这确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充满各种花枝招展的畅销书的书市,我们要明白一点,经典的一定常、畅销,而目前畅销的绝大多数不能够成为经典。有限的时间中,我们最好的选择是阅读经典。权威人的推荐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同时,我们既要保证一定的质,也要保证量,兼顾国内外之大成。二在于检索它的反应速度,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这十分重要!这里我们可以学习搜索引擎,我们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然后通过学习分门别类构建相应的知识库,如果一本书我们没有内化,即使在这个知识库里存在,那么实际上也是属于不良知识,只会增加你的运营成本,并不能对你的应用有任何价值。我建议大家在现有基础上,为自己设计一张理想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分析一下,哪些是不良知识,哪些是优质知识,那些需要扩充,哪些需要深化、提升。为自己一辈子的知识发展设立战略目标,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时时处处寻找机会学习、改善。
二是刻苦钻研,习文悟道。每一种知识都有它的核心思想,有它自身的一个知识体系。我们要掌握它,首先掌握总体结构,然后分门别类把每个部分的知识(包括概念、原理、例证)规律性的归纳、总结,这需要做很多读书笔记,不断总结、深化、提升自己的认识层次。从而形成有关这门知识的哲学思想。所以国外的博士都叫哲学博士。没有形成哲学思想的学习都是低水平的学习。除了书本上的东西,脑袋里可能什么都没有!“纸上谈兵者”大概就是这样学习的吧,可悲!现在的社会十分浮躁,而学须静也!我们初步了解书本的知识需要安静,而要上升到道的层次,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更需要静,在后期,我们应该彻底抛开书进行冥想式的悟道历程,这最后的成果就是你不管何时何地都受用的知识。
三是把自己学习的东西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和不足,取长补短。信息化的时代学习知识更应如此,应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别,包括方法的差别、认识水平的差别、以及应用能力的差别!学到了东西不能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够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是专家,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你的实践,指引你成就非凡的业绩。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是错误的,或许是粗浅的,我们应该说,应用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