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届新生来了,上课之余他们要面临选课题,回忆我当年,能感受他们此刻的心情,不甘落后,想选个简单可行而又有意义的课题,焦灼而迷茫。作为老生,有必要谈谈自己的感受,以供参考。
作为新生,课题来源无非是开个全新的,或者从导师、师兄师姐那里延续一个。而自己开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付出很多,人各有志,要结合自己上研究生的目的选课题。
混个毕业证去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呢?
还是想继续读博,追求一种境界?
前者的课题务必要保证可行性;后者要有思想性、创新性兼顾可行性。
新生切实要做的是,课余一是看文献(另作做题讨论);再就是常去实验室,帮老生做实验,勤动手多跑腿当好小弟,对自己好处是大大地:
一是学到基本的实验操作,光看有机合成的操作理论是不行的,当时我刚入实验室拿瓶子手都发抖。重要的就是要尽快懂实验室的“规矩”和特点,往届好的传统继承,觉得不合适的可以提出来改正。每个仪器都有她的性格和脾气,要善待她,你的实验才会顺利。实验室规矩的精髓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公共的东西,你用完之后还应该保持原来那样。
二是了解每个人的秉性,导师的喜好!投其所好,人情达练即文章嘛,毕竟以后要朝夕相处,没有好的人际关系课题是做不好的,至少心情不愉快。
人总是很奇怪,会说好话、八面玲珑的人未必讨人喜欢,而木讷真诚的人最终会赢得大家的好感。“巧言令色鲜仁矣”。因此,投其所好的心要真诚。
三是要通过多问,迅速深入课题,对课题组有个细致的考究。
知道每个人都在做什么?闭上眼,脑海中要浮现出每个人课题的清晰脉络!!!
为什么这样设计课题?
这个课题还有延续性么?
往届学生中取得好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某个人的课题设计的不好?要引以为戒啊!
等等等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往届也遇到过这样的新生,课余倒是把上面的问题围着问个遍,但是就是干巴巴地问,从未帮着洗过一个瓶子,从未帮过一点忙,所以问得很烦人,仿佛周围的人都是为TA而活着,很愚蠢的行为,坏印象就一直会保持很多年。若想取之,必先与之,这是最起码的道理。让人欣慰的是,实验室这几年的新生都很不错,让人很温暖,让人觉得若有余力而不帮他们,是不能原谅自己的事情。
四、对每个人的课题有了一番了解后。就是选择了,若某个师兄师姐的课题还能延续给你,就跟着帮着做,具体细节就是2个人的事了。原则就是:兄要友爱,弟要勤快。用我们老祖宗的话说就是“兄友弟恭”。
夜深了,还有未竟事,明日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