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这个词可以泛指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但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含义是大学本科的学校,也许因为这里是我初步独立,从父母荫护下的家庭人向自谋发展的社会人转变的地方(当然,也许这种转变到今天都不彻底),所以如果我不加任何界定的说“母校”,那就特指清华,而不是普林斯顿,也不是黄村一中、黄村五小,尽管这都是我的母校们。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意我这种定义,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4月20日胡学长返校,一个清华博士生特意穿上一件T-shirt,上面醒目地印着“东北师范大学”,希望可以出现在新闻联播上。这就是他对于他的“母校”的感情吧。
尽管我对于蒋方舟小学妹给母校的信的诸多内容都不以为然,但这一段是不能不同意的:“‘母校就是你每天骂八百遍,但不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往大了说,‘为何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朱镕基老学长的这16个字,表达的应该是所有清华人对母校的感情“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肯定是要为了正文的切入,那就是:母校的百年校庆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此处省略很多字,但下文绝不是答案)
清华“行胜于言”,她的百年华诞充满着隆重与荣耀,这是过去百年踏踏实实的每一步走过来的积淀。但是,如果我们把百年作为一个点,这个百年华诞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又为母校开启了什么?胡主席的讲话代表的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在此之外,我真是很希望清华官方能有一些很深入的反思,当然关于大学精神等等已经有很多人说了,在此不再鹦鹉学舌。我起初一直盼着当数年之后我们提起母校百岁时,还有许多津津乐道的典故,哪怕能提出可传颂又切实的slogan呢!换言之,我一直希望清华百年在她的热闹背后可以留下精神遗产。可是,我觉得我们真的是太内敛了,秉承了清华的一贯朴实厚道,却缺少了点“形而上”。
当然了,这也是我熟悉的母校,她是宁愿啥也不说,默默做到,而不是高谈阔论,好高骛远--你看,这就是我对母校的感情,我总是可以理解她。但是......
思绪还是有些乱,之所以动笔,全在于自己在微博上写下了一句“我希望,在清华150年的时候,她是世界的领袖。”当然,这个“领袖”指的是各行各业的领袖。都在讨论世界一流大学,真有什么指标吗?在我看来,只要在任何一个领域,你有足够的世界领袖力和影响力,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而这个领袖力,是靠数字化的指标吗?I don't think so.
就此打住,备课去。我还得为祖国健康工作46年。
最后,在未得授权的情况下,借用北大同事的一阕词,贺母校华诞。
满江红
举世名
钟灵毓秀,清华园,桃李争春。
中西合,沧桑砥砺,华夏增辉。
百年探索创新录,千世乾坤繁荣会。
兴业士,治国治学人,燕园侧。
忆过往,促复兴。望明年,续辉煌。
念先生,妙手起凤腾蛟。
百年厚德载物志,顶天立地树人才。
壮志酬,助神州再起,举世名!
P.S:当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意在失望之后的批评。但如一位仁兄所言:大过生日的,泼冷水又何必。于是想以春秋笔法写出,结果被又一仁兄评为“丁春秋的春秋了”,呵呵。好在一月过去,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多,聊慰。